2003, 33(4).
摘要:介绍了一种二极管侧面泵浦激光头的新结构,用Nd∶YAG晶体作为工作物质,将此结 构下激光头的输入输出性能与传统结构下的输入输出性能进行了比较。此外利用这种新结构,对一种新型晶体Nd∶GdVO4 进行了实验,获得了连续1064nm 的激光输出42. 6W ,最大光光效率为23. 7 %。
2003, 33(4).
摘要:将二极管泵浦单纵模Nd∶YAG 激光器作为主振荡器,三级灯泵Nd∶YAG 放大器及 SBS 相位共轭镜组成双通放大MOPA 系统,经两个放大单元的行波放大,再经过管状放大器放大,实献能量输出10. 59J ,脉宽为4. 76ns ,发散角为6mrad、重复频率10Hz 激光输出。
2003, 33(4).
摘要:研制了一种高功率高边模抑制比及高波长稳定性的DBR 型掺铒光纤激光器。该激光 器使用980nm LD 作为泵浦源,并使用长度为2. 75m 的高掺杂浓度的掺饵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在1. 55μm 波段获得了3dB 线宽为0. 2nm ,25dB 线宽为0. 4nm 的激光输出。最大输出光功率25mW ,输出功率稳定性±0. 01dB ,边模抑制比60dB ,波长稳定性0. 01dB (受光功率计精度的限制) ,阈值泵浦光功率8. 6mW ,斜率效率21. 7 %。
2003, 33(4).
摘要:描述了LD 阵列侧面泵浦Nd∶YL F 激光放大器的实验研究,采用LD 阵列紧密围绕棒 状Nd∶YL F 直接泵浦,这种结构不但提高泵浦光利用率,而且具有很好的泵浦均匀性。该激光放大器的口径为<3mm ,在1053nm 小信号增益为2. 84 。
2003, 33(4).
摘要:介绍了一种重频10Hz ,Cr4 + ∶YAG被动Q 开关输出能量约100mJ 的小型无水冷固体 激光器,和无水冷激光器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为提高器件的环境适应性,采用了角锥棱镜作为全反镜,器件在常温下输出约107mJ ,在高温+ 50 ℃环境条件下工作,激光输出112mJ ;在低温- 40 ℃环境条件下工作,激光输出103mJ 。
2003, 33(4).
摘要:从描述Er2Yb 共掺磷酸盐玻璃光波导放大器的速率方程与光功率传输方程出发,计 算Er2Yb 共掺磷酸盐玻璃光波导放大器的噪声指数,讨论在980nm 泵浦光的作用,Er 离子浓度、泵浦光功率、器件长度以及输入信号光功率对Er2Yb 共掺磷酸盐玻璃光波导放大器噪声指数的影响。
2003, 33(4).
摘要:文中采用500MHz 模数转换器解决了激光窄回波脉冲信号的数字化问题,解决了高速 ADC 转化的技术和实现问题。在数据处理部分,采用高速DSP ( TMS320C6XXX) 芯片,为采用恒虚警率检测、目标相关匹配、信号积累等复杂数字处理算法建立了硬件平台。经过测试,采用高速数字化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的激光测距机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最小可检测信噪比降低为3 ,拓宽检测范围为1. 3 倍。
2003, 33(4).
摘要:根据Mie 散射理论,在认为气泡不相干的情况下,计算了气泡在不同散射方向的散射强度,得出舰船尾流某个横截面上气泡群的光散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气泡群的后向散射增强非常明显;舰船尾流横截面上尾流中心气泡的散射强度远大于尾流边缘处的散射强度,说明利用舰船尾流中气泡与背景海洋中的气泡对光散射的差异来作为鱼雷自导的一种手段是可行的。
2003, 33(4).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中途油气层探测的测井仪器的实时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采用 了近红外光谱技术,使用以待测成分的特征吸收波长为中心波长的一组滤光片进行分光,体积小,结构紧凑,能够实时分析井下流体成分(如原油、水及钻井泥浆等) 的含量。对一组成分含量已知的原油混合物的光谱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由滤光片得到的光谱(使用MLR 算法) 建立的模型的线性相关程度,与使用整个光谱(使用PCR 算法) 建立的模型相当,线性相关程度均显著,从而验证了该测量系统的可行性。
2003, 33(4).
摘要: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钽酸锂热释电探测器作光电转换器件实现的实用化比色测温仪。 该仪器由光学接收系统、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及显示系统三部分组成。介绍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讨论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分析了各量的测量精度对测温精度的影响。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待测温度高于400 ℃时,测温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2003, 33(4).
摘要:文中介绍了一种能测量红外上转换材料发出的可见光的光电传感器。结构上采用非 球面复合透镜,故可集红外激光器和光敏器件于一体。该传感器采用TO25 封装,体积小,功耗小,且完全消除了强红外激光对测量可见光的干扰,对红外上转换材料在防伪等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3, 33(4).
摘要:首先推导出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的线性校正方法,之后提出了三种硬件实施方案,分析了其在工程实施的特点和结果上的区别,并讨论了模拟校正、高次函数校正问题以及盲元补偿的实施方法。数字算法可用FPGA 予以实现,校正的最后极限来自红外焦平面阵列响应的不稳定性。
2003, 33(4).
摘要:介绍了海洋发光细菌在受到电磁场、声波外界激励下,将发出450~490nm 的可见光, 发光的强度与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相比,大大提高。在海洋中潜艇的行驶使其在身后的海水形成涡流,激使发光细菌的生物发光勾画出潜艇涡动的光尾流。通过检测接收到的可见光,可检测到其中包含的潜艇电磁波信息。本文对发光细菌发光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磁场与发光细菌作用机理的干涉模型,即体外发生相减干涉的同时在体内发生相加干涉的模型,对利用潜艇光尾流现象对潜艇进行跟踪探测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该探测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3, 33(4).
摘要:文中阐述了基于自行研制的原子力显微镜(AFM) 的纳米刻蚀加工方法,研究了针尖 上的载荷大小和扫描次数对加工深度的影响,利用AFM 的微探针在氧化铝(Al2O3) 材料表面加工出纳米结构,验证了该加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FM 的纳米刻蚀技术可作为加工纳米器件的重要手段。
2003, 33(4).
摘要:通过分析防空导弹红外成像环境中各景物的红外辐射规律特点及其相互对比关系,提 出和完成了防空红外成像导弹环境的动态红外背景图像的制作及其实时模拟显示方法,并对使用不同的编程技术方法得到的结果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3, 33(4).
摘要:图像配准是图像融合、目标探测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中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用于 消除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差异。本文在研究基于特征相关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快速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准确有效。
2003, 33(4).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小波变换的航空红外图像的目标边缘自动提取的新方法,并利用 目标边缘特征结合目标边缘特征数据库对目标进行识别。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良好的噪声抑制能力及完备的边缘保持能力;能够有效的对红外图像进行目标边缘提取、目标增强及噪声抑制等预处理工作,利用得到的边缘特征及数据库,较好的完成红外目标的多尺度识别。
2003, 33(4).
摘要:基于色散渐减光纤的非线性光纤环境(DDF - NOLM) 能够有效压缩高阶孤子脉冲。 数值计算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压缩质量、压缩比和能量利用率。
2003, 33(4).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高密度光变图像的存储方法,利用光变图像激光光刻系统,采用空间光调制器(SLM) 进行子图输入,在平面记录材料光刻胶上进行2D 光变图像和文字的光学存储,制成易于复制的浮雕位相型衍射图像。
2003, 33(4).
摘要:对1. 57μm 光参量振荡人眼安全激光在人眼安全、全天候工作能力、对战场烟雾的穿透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几种典型的1. 57μm OPO 人眼安全激光雷达系统的研制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1. 57μm OPO 人眼安全激光技术的建议。
2003, 33(4).
摘要:文中介绍了放电引发的非链式脉冲HF/ DF 激光器三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讨论了 此类激光器的发展趋势。
2003, 33(4).
摘要:文中就如何增大耦合效率和工艺容差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评述了现 有的几种能够获得较低插入损耗的光纤和波导的固定联接技术。
2003, 33(4).
摘要:文中就如何增大耦合效率和工艺容差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评述了现 有的几种能够获得较低插入损耗的光纤和波导的固定联接技术。
2003, 33(4).
摘要:文中阐述了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情况,简要介绍了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测距,激 光制导跟踪、激光瞄准告警,激光雷达和激光引信等军事领域的应用。
2003, 33(4).
摘要:文中计算了微光夜视仪的最佳工作照度范围为10 - 2~11x ;以一代微光夜视仪为例, 估算了强光照度下对寿命的影响。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