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1).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过程层析成像技术(OFPT) 检测原油与机油截面浓度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以1310nm 的LD 阵列为光源,由LD 阵列发出的激光,经光纤束传至光纤准直器阵列上变成平行光束,对待测液体进行检测,检测到的光信号到达光电探测器阵列上转换成为光电流,完成检测工作。本实验可实现24 条光路同时检测,实验表明误差小于3. 3 %。
2005, 35(1).
摘要: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石英光纤中的SRS 及其连续谱。理论上探讨了各级stokes 线的来源与特点,分析了反斯托克斯线难以出现的原因和SRS 的阈值与光纤长度的关系,并解释了光纤长120m 时高阶stokes 线呈现连续谱的原因。实验上用Nd + 3∶YAG腔外倍频激光(波长为532nm) 泵浦石英光纤,在光纤长度分别为15m 和120m 时,各拍摄得两级和五级stokes 光谱图,测量了各级谱线的频移。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光纤越长,出现的stokes 线级次越高,转换效率越高,阈值越低,越比较容易发生SRS 效应,并易出现连续谱。理论和实验的结果相吻合。
2005, 35(1).
摘要:分布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属于决策层融合。针对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的目标识别应 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传感器模糊属性的模糊决策函数,它通过自适应方法调整模糊决策函数中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融合应用。文章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对此决策函数融合的目标识别结果进行了分折,表明这种方法使融合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融合要求,具有较好的目标识别效果。
2005, 35(1).
摘要:介绍了机载遥感仪器定标的热辐射参考源系统,并给出了其传递函数,结合试验分析了 热辐射参考源的温控特性。在获取海水表面温度场的热红外图像中出现了有规律的明暗条纹,经过分析找出了热红外图像中出现明暗条纹的原因是黑体板的温度变化造成的,并揭示出机上热辐射参考源的温度变化对图像的影响,针对这种影响提出了图像校正方法,经过该算法的处理,消除了图像中的明暗条纹,保证图像中的有效目标信号,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验证了校正方法的可行性。
2005, 35(1).
摘要:本文系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季国平处长于2004 年11 月22 日在中国 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概述了我国光学光电子产业概况、发展现状、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和对光学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展望。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全文发表。
2005, 35(1).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光开关矩阵控制和驱动电路及集成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控制和驱动电路的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和材料的光开关的控制和驱动电路的实现形式。同时讨论了控制和驱动电路与光开关芯片的系统集成方法。
2005, 35(1).
摘要:介绍了光电隐身的内容,阐述了光学隐身、红外隐身、激光隐身性能的表征方法,包括 材料性能的表征方法和目标隐身效果的评价方法。
2005, 35(1).
摘要:合理使用球面棱镜及其组合可以使光电仪器尺寸小、重量轻、元件少、结构紧凑、成像质量好。介绍了能使光学系统简化的球面棱镜的特点,以及几种由球面棱镜组成的非共轴光学系统。
2005, 35(1).
摘要:论文介绍了基于USB2. 0 总线的红外图像采集系统的开发过程,系统地阐述了硬件设计、固件设计、应用软件的设计和提高传输速度的途径。系统工作稳定正,USB 传输平均速度达到128Mb/ s ,能较好地满足红外图像的实时传输要求。
2005, 35(1).
摘要: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蒸汽管道保温层受潮后的温度场分布以及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和传热损失随保温层受潮厚度的变化趋势,发现取定保温材料后,当受潮厚度达到50 %时,温度就会超标。进一步计算了保温层破损时的温度场分布和外表面温升与破损厚度的关系,并用红外热成像图进行了验证。本文可为红外热成像诊断保温层提供依据。
2005, 35(1).
摘要:文章根据实际热设备运行情况,结合红外热诊断,给出了Neumann 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 下满足三维平板破损内壁面的数学模型。
2005, 35(1).
摘要:文章从红外光通信的特点出发,讨论了采用漫散型红外链路构建的无线局域网的网络结构和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基于该结构的网络的带宽效率、抗干扰性以及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并重点研究了采用不同光复用技术对网络系统容量的影响。
2005, 35(1).
摘要:针对动态红外景物模拟器的应用要求,用磁过滤电弧离子镀方法制备了超薄氮化钛薄膜。制备的薄膜厚度介于7. 5nm 至75nm。重点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电阻温度系数、电阻温度稳定性、薄膜的微加工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氮化钛薄膜是一种良好的辐射电阻材料。
2005, 35(1).
摘要:针对存在斑纹和湍流这两类乘性噪声的激光雷达系统,讨论了对数回波功率的估计问题。在模型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在自适应滤波中采用分割法,并给出了自适应滤波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在同时存在斑纹和湍流噪声的情况下,本文给出的自适应滤波算法优于只考虑斑纹噪声的滤波算法。
2005, 35(1).
摘要:报道了LD 端面泵浦Nd∶YVO4 晶体产生1064nm 和1342nm 双波长激光束,采用一个线性平凹腔结构,利用LBO Ⅰ类临界相位匹配在腔内和频产生593. 5nm连续黄光激光输出的全固体激光器的实验研究。在泵浦功率为10W时得到593. 5nm的黄光激光输出功率为260mW。光束远场发散角θ< 1mrad。593. 5nm激光输出为低噪声输出。24h 功率不稳定度小于±2 %。
2005, 35(1).
摘要:采用光电反馈调节泵浦源驱动电流的方法,稳定全固态绿光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对采用整体控温技术的微型全固态绿光激光器,用光电二极管监测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变化,PI 控制器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直接调节驱动电流使输出功率稳定。获得了1h 功率稳定性优于±0. 25 %、4h 功率稳定性优于±0. 5 %的绿光激光输出。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