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10).
摘要:基于光纤传感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利用Newport光纤组合实验器件,搭建了一套最基本的马赫- 泽德(M - Z)干涉传感器装置。通过本实验的练习,对于开阔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工程应用的前沿领域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005, 35(10).
摘要: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s) ,对CCD摄像机采集的人体运动视频图像中的人体姿态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选择新的特征向量抽取算法;设计HMM训练和识别算 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在虚拟现实、视觉监控、感知接口等领域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5, 35(10).
摘要:文章介绍了PHOTON的PT8785 - 53 - 3T - SC /PC - LT和PT8359 - 53 - 6T - SC /PC- NU光模块技术参数和工作原理,并给出在EPON方案中的具体硬件设计方案。
2005, 35(10).
摘要:利用扩展的双曲正切函数法,并借助于符号计算软件Map le,研究了考虑自陡峭效应、 自频移效应后的修正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获得了多组显示精确行波解,主要包括亮孤子解、暗孤子解和一种新形式的复合孤子解。讨论了这3种飞秒孤子解存在的参量条件,并指出了飞秒亮孤子解存在于负三阶色散区域,而飞秒暗孤子解则存在于正三阶色散区域。
2005, 35(10).
摘要:分档功率稳定控制系统通过对市电电压进行AD采样,根据输入电压的变化,采用一种中间相位控制的新方法,控制MOS开关输出相应的脉宽,从而使得灯两端的电压稳定在特定的值,卤素灯在各分档需求中都能以稳定功率输出。
2005, 35(10).
摘要:应用Collins公式和硬边孔函数能拓展成一组有限复高斯函数的和的方法,研究得出 厄米- 高斯(Hermite2Gaussin)光束通过硬边光阑自由传输特性的近似解析解。最后,用Mat-lab软件进行一些数值模拟。研究和模拟结果表明:自由传输特性与光束的参数、光学系统的参数、孔的大小和孔的间距均密切相关。其结果可推广到其它光阑,并对控制光束和光学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 35(10).
摘要:利用快速平面波展开法研究了两种长方晶格光子晶体,发现它们在高频区都存在大带 隙,经参数优化,原胞结构为“工”字形的光子晶体,最大绝对禁带宽度Δω为0. 1393ωe (ωe =2πc / a, a为晶格常数, c为光速) ,绝对禁带中心频率ωmid为1. 7368ωe ,Δω/ωmid = 8. 02%;原胞结构为“王”字形的光子晶体,最大绝对禁带宽度Δω为0. 1544ωe ,绝对禁带中心频率ωmid为1. 5854ωe ,Δω/ωmid = 9. 74%。
2005, 35(10).
摘要:针对Ag+ - Na+离子交换形成的渐变折射率分布,分析了多模干涉(MM I)型功分器的 工作原理。在K9玻璃衬底上设计并制作了掩埋型1 ×8MM I功分器。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在具有结构紧凑、制作容差性大等优点的同时,其功分均匀性也很好,小于0. 5dB。
2005, 35(10).
摘要:文章提出了分析中间层为非线性介质结构的五层平板波导TE模的解析方法,推导出了这种结构下普遍适用的色散关系式,给出了各层介质中的场分布和功率分布的解析式,并根据这一模型,就对称结构的五层非线性平板波导结构的模式特性进行了实例计算与讨论。
2005, 35(10).
摘要:文章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来选择面料吸收光谱1300nm~1800nm的特征波长,就棉和涤纶的混合面料进行含量检测研究。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对平滑处理后的吸收数据建立校准方程,棉和涤纶的检测精度为6%。实验表明近红外检测可以用于纺织面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005, 35(10).
摘要:将全息图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扫入计算机,根据全息图的频域特性,对它进行一维傅 立叶变换,频域滤波去载频,再逆傅立叶变换,求出全息面上的物光信息,从而实现三维场景相息图的制作。由于采用了一维快速傅立叶变换(1DFFT) ,大大提高了相息图的制作速度。
2005, 35(10).
摘要:提出利用全息透镜阵列来实现多通道分数傅里叶变换技术。分析了全息透镜阵列的制作原理,对多个物体实现了分数阶次各不相同的多通道分数傅里叶变换,并与光学透镜实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分数频谱互相一致。这种技术在多通道光学信息处理系统及多目标图像识别系统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2005, 35(10).
摘要:从实验上得到了由谐振腔直接产生的部分相干光。实验中使用的是氪灯连续泵浦的 Nd∶YAG激光器,腔内置入一个高压高频调制的LiNbO3 晶体来获得相位调制,有四电极和二电极两种调制方法。通过杨氏双缝和麦克尔逊干涉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相位调制的激光时空相干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调制的不同条件对时间和空间相干性的影响有所不同。
2005, 35(10).
摘要:提出了用光纤布喇格光栅( FBG)传感器测量光纤有效弹光系数的方法。利用光纤布 喇格光栅的性质,建立了一个可以有效地解决温度与应变对光栅存在交叉敏感的问题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测出了光纤的有效弹光系数,而且测量误差小于1. 3%。
2005, 35(10).
摘要:研究了光纤通信中高阶非线性下飞秒光脉冲间的相互作用。数值结果表明:自频移和 自陡峭都使脉冲向后沿呈现非线性的偏移,前一个脉冲的偏移量很小,基本上是呈线性偏移,后一个脉冲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偏移量逐渐的增大,呈非线性偏移。二脉冲在传输的过程中,前一个脉冲的峰值强度逐渐地减小,后一个脉冲的峰值强度逐渐地增加。在自频移和自陡峭的共同作用下,后一个脉冲在相同的传输距离内偏移量较之它们单独存在时大得多,同时脉冲间能量的转移也变快。三脉冲和四脉冲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类似的结果。
2005, 35(10).
摘要:研究了前向波与后向波在均匀光纤光栅内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前、后向波的振幅 呈正弦震荡且震荡步调一致,极大值个数与波长阶数相同,极大值大小亦与波长阶数有关,而与在光栅中的位置无关,极大值周期分布于整个光栅长度;后向波振幅极小值为零。
2005, 35(10).
摘要:简述了大口径、长焦距红外系统调焦机构的设计,采用了独特的过载保护机构,对电机 和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该调焦机构具有运行平稳、轻便、和可靠性高等特点,并且具备较好的抗振、抗冲击的能力。
2005, 35(10).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CCD手枪用昼夜两用微光瞄准具的设计原理和具体方案,并采集了具体效果图。此瞄准具,可配于轻武器使用以提高瞄准精度,且体积小和重量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05, 35(10).
摘要:文章通过计算机仿真,估算出理想条件下椭球体在2m / s直线运动时球体周围的剪强 及受激生物发光的流体体积,利用受激剪强初始值结论得出运动物体受激发光特性,并通过管流冲击物体实验证了仿真的结论。
2005, 35(10).
摘要:探索了新型Er2Tm共掺石英基质超荧光光纤光源的特性,在粒子数方程和功率传输方程的基础上对其放大自发辐射(ASE)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单向泵浦中,分析了泵浦功率和信号功率随光纤长度的变化特性,描述了在不同光纤长度、离子浓度及泵浦功率下信号谱的变化趋势;在双向泵浦中,讨论了泵浦功率和信号功率随光纤长度的变化特性以及信号谱相对于光纤长度和泵浦功率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利用Er2Tm共掺石英基质光纤可以获得稳定的100nm放大自发辐射带宽,大约是传统掺铒光纤超荧光光源带宽的两倍,但输出功率比后者低3个量级以上。
2005, 35(10).
摘要:基于速率方程的离散算法,实现了对双包层Er3 + /Yb3 +光纤放大器动态特性的分析。研究了不同信号和泵浦功率下单信道的瞬态功率、脉冲序列输出功率与增益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多信道异步转移模式下输出功率和增益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单个脉冲,在相同的泵浦功率下,输出脉冲的峰值功率取决于输入脉冲的峰值功率;在不同的泵浦功率下,输出脉冲的峰值功率取决于泵浦功率。对于脉冲序列,在达到稳定的输出前,将经历一个输出功率和增益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对于异步转移模式的多信道脉冲,脉冲重叠时的功率和增益变化要快于非重叠时功率和增益的变化。
2005, 35(10).
摘要:论述了采用低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水下成像系统。首先介绍了半导体激光器的优点, 接着阐述了该系统的原理与组成。最后,通过水池试验,论证了这种系统的有效性。
2005, 35(10).
摘要:将50例正常妇女及33例诊断为早期宫内妊娠的妇女,进行盆腔和乳腺红外热像分 析。结果发现早期宫内妊娠妇女红外透视图像特征在子宫区显示为团块状高温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平均为0. 35 ±0. 17℃,明显高于未孕妇女平均温差0. 04 ±0. 10℃ ( P < 0. 01) ;早孕妇女附件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平均为0. 39 ±0. 23℃,明显高于未孕妇女平均温差0. 26 ±0. 14℃( P <0. 05) ;早孕妇女乳腺呈热引流型红外热图,乳腺高温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平均为0. 63 ±0. 06℃,明显高于未孕妇女平均温差- 0. 14 ±0. 30℃( P < 0. 01) 。结论是红外热像技术对早孕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红外热像技术对于胎儿与孕妇来说无放射性、无损伤、安全,在优生、优育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
2005, 35(10).
摘要:利用小波边缘检测的方法,通过对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波长关系的分析,推导出两个 具有普适意义的拐点波长位移公式,提出并论证了红外波长测温理论。理论证明,利用红外波长测温法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具有互校性,可用来校验绝对黑体,并为红外测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2005, 35(10).
摘要: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基于计算机硬件和LabV IEW软件平台的虚拟仪器系统,能对热释电红外焦平面阵列( IRFPA)读出电路工作时序、逻辑关系的驱动控制。该系统控制PCI数据采集卡输出驱动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并具有软件可编程能力,突破了传统利用CPLD技术的方法。
2005, 35(10).
摘要:凝视红外焦平面成像系统中,经常需要根据目标红外辐射强度来修改探测器积分时 间,当积分时间变化后,红外图像的均匀性明显变差。本文探索了一种利用积分时间校正与目前实用性较好的两点温度定标法相结合的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方案,它不仅使红外图像的均匀性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修改积分时间的情况下图像均匀性不受影响。
2005, 35(10).
摘要:研究了用于室温红外探测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分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对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沟道电流随着宽长比的线性变化进行了分析验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晶体管的宽长比不会影响沟道电流温度系数,但可以显著改善探测器的探测率,从而为a2SiTFT红外探测器的优化设计指明了方向。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