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2).
摘要:文章概述了激光武器的原理、特点,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激光武器的发展过程、研制计划以及在军事上的应用,最后综述了各国发展激光武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5, 35(2).
摘要:提出了一种采用圆偏振光的偏振复用通讯系统。其基本设想是信号光在空间中以左 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形式进行传播,在接收端将这两种偏振光区分并分别接收。本文详细论证了在两个相对运动点之间采用圆偏振光实现偏振复用激光通讯的可行性。
2005, 35(2).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Visual C++的阵列式高速在线CO2 激光打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和实现。其关键技术有:用Win32 AP I函数实现高精度定时;利用多线程技术输出控制脉冲;来件检测使打标全自动化;用注册表实现参数存取;打标仿真的实现等。该系统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美观,操作使用方便。
2005, 35(2).
摘要:介绍了高功率CO2 激光器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采用单片机控制脉 冲输出的方法,实现了激光脉冲频率和占空比的实时可控,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2005, 35(2).
摘要:对于激光系统性能而言,激光工作阈值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低增益、宽带脉冲 准分子激光的阈值条件和其激光泵浦脉冲有密切关系。在激光四能级系统速率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增益开关和Q开关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低增益脉冲准分子激光阈值条件,给出了其在不同增益脉宽情况下一致的阈值条件。所得到的结论显示,在增益脉宽很短时,低增益准分子激光和连续激光的阈值条件完全不同,取决于时间积分增益系数要大于一临界值。
2005, 35(2).
摘要:介绍了一种车流检测装置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实现过程。该装置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 器检测是否有车辆通过,由单片机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计数;单片机同时控制CAN总线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多个车流检测装置组成CAN总线通信系统可实现多车道、多路口的车流统计和监控。实际运行表明该装置安装方便、工作准确、可靠性高。
张洪艳 , 张来明 , 陈 月 , 刘少明 , 孙 颖 , 唐玉国
2005, 35(2).
摘要: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人体血糖进行了无创检测。实验使用Nexus - 870傅立 叶红外光谱仪及其光纤附件,采集了6名不同年龄健康志愿受试者手腕处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光谱进行了平滑、基线校正和二次求导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 PLS)方法在含有葡萄糖吸收峰的7500~8500cm- 1波段建立同一个体、相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的校正模型。采集漫反射光谱的同时抽适量的血样在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标定血糖的实际值,并对校正模型计算值和实际标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个体建模的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达到0. 99980,均方差在≤0. 346,误差分布在±0. 8mmol/ l之间。对部分不参与建模的样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个体建模的自我预测结果好于该模型对其它个体样品的预测结果,预测误差≤0. 89544mmol/ l。
2005, 35(2).
摘要:在分析了IRFPA有效像元的响应系数与两点法校正系数之间的关系后,指出两点法校正系数的取值范围或动态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确保一定精度同时又尽量节省资源的前提下,将浮点校正运算近似成定点运算的方法,并分析了定点近似与计算精度之间的关系。依据该方法针对实际IRFPA,设计实现了FPGA硬件校正模块。实验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2005, 35(2).
摘要:针对IRFPA非线性物理系统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并给出了硬件实现电路。该算法是在最小二乘意义上的多项式曲线拟合,实验结果表明,其校正效果明显优于分段线性校正算法。
2005, 35(2).
摘要:微测辐射热计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非制冷型红外焦平面器件,本文对微测辐射热计 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仿真了复位积分放大器CTIA (Capacitive Transimpedance Amp lifier)输出的微测辐射热计对不同黑体目标的输出电压和像元的响应率,为进一步设计、优化微测辐射热计读出电路打下了基础。
2005, 35(2).
摘要:钢轨磨损实时监测系统需要一种分布均匀的大功率线状近红外激光光源。本文介绍 钢轨轨道扫描和断面图像获取原理,讲述了利用圆柱双面散射元件对光进行色散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行了试验测试,包括说明它在获取钢轨断面图像中的应用。
2005, 35(2).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了负载电阻对四边形PSD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负载电阻对四边形PSD的总光电流没有影响,但对光斑定位有影响。其对PSD四个角位置附近定位误差的影响最大。随着负载电阻值的增大,计算光斑位置不断向PSD几何中心收缩,位置测量均方根误差及非线性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研究还发现适当的负载电阻还可以改善PSD中央大部区域的枕形失真并减小定位误差。
2005, 35(2).
摘要:文章采用基尔霍夫法和微扰法,探讨了表面为大粗糙度表面和微粗糙表面两种情况 下,入射角、金属目标表面温度场对后向散射偏振结构的影响。根据现有条件设计了实验装置,并用该装置测量了部分实验数据,相关结论对激光探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 35(2).
摘要:利用光脉冲在光纤中传播时所遵守的相干非线性薛定谔耦合方程,研究了线偏振光在 弱双折射阶跃光纤中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由于线性双折射和色散的相互作用,导致光的偏振态发生变化,产生交叉相位调制(XPM) ,从而导致相位匹配参量的四波混频。这一过程不仅在反常色散区产生,在正常色散区也能产生,并且当表征距离的级数m发生变化时,也随之发生变化。
2005, 35(2).
摘要:文章针对红外热图像序列,提出了一种多目标的头部定位方法。该方法检测目标轮廓 的上凸点,根据上凸点构造粗略人体模型;利用热函数聚类方法确定投影直方图中峰的个数及位置。最后对上凸点和峰顶点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目标个数并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2005, 35(2).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值最大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假设图像对场景的成 像模型。以期望值作为目标函数,通过使目标函数最大的方法确定该模型的参数,估计出真实场景,进而得到理想的融合图像。试验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基于加权平均和选择的方法具有更好的融合效果。
2005, 35(2).
摘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 FPGA)并行流水处理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隔 点差分自适应阈值红外图像分割算法,算法由隔点差分算法和自适应阈值两个模块组成。隔点差分算法模块根据同步与时钟流水计算隔点梯度,用自适应阈值进行图像分割; 自适应阈值模块根据背景的统计规律和图像背景的变化实时调整分割阈值。仿真和实验表明:采用FPGA实现此算法的处理延时短,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
2005, 35(2).
摘要:针对现有的激光半主动制导武器系统采用脉冲重复频率编码易受干扰的技术现状,提 出了采用激光脉宽编码技术提高其抗干扰性能的新构想。分析了激光脉宽编码的技术原理,并对其工程实现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论证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电光削波技术的脉宽可调激光器实现方案,完成了这种脉宽编码激光器的理论设计。初步的分析结果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