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3).
摘要: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一直面临着提高测量精度、抗干扰能力和测量速度的挑战,针对这 一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比较完善的激光非接触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分析了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5, 35(3).
摘要:文章应用码分多址的思想,提出一种具有自动波束选择的室内漫射红外通信系统方 案。该方案采用光正交码(OOC)作为收发器标识,根据接收器相关值选择发射器光束。通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波束选择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波束选择阶段,所有指向不同的发射器同时发射,接收端完成捕获和最优波束选择,并将选择结果通知发送端;数据传输阶段发送端采用最优波束传输信号。本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与普通准漫射链路相比,在满足接收机最小可探测功率条件下,本方案对平均发射功率要求可降低2. 1dB;在总发射功率相同情况下,接收机表面平均辐射照度可提高39. 7%。
2005, 35(3).
摘要:文章在考虑缺陷大小对深度计算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峰值时间与材料热特性参数、 缺陷深度以及缺陷大小(直径)的拟合,给出一个新的计算缺陷深度的公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
2005, 35(3).
摘要:文章将红外图像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差转换为局部范围内的灰度概率差,在局域概率分布图像上实现小目标的检测,然后通过多帧累加判决的方式将真实目标从噪声点和伪目标中检测出来,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像素占1~3个的小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能。
2005, 35(3).
摘要:文章给出了一种基于Gabor小波纹理特征的磨粒图像识别新方法,主要是利用Gabor小波设计了一种多通道小波滤波器,对磨粒图像直接进行小波变换,用Gabor小波变换系数的模的平均值和其标准方差来表示抽取的图像特征。把获得的小波特征归一化后输入到改进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最后,对磨粒图像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识别正确率在91%以上,并且识别速度很快。
2005, 35(3).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红外图像分割算法,它首先选取最佳阈值范围内的一组边缘点作为种子像素,然后根据灰度相似性判决准则生长出目标区域而完成目标分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完整地分割出复杂背景图像中不同大小的红外目标。
2005, 35(3).
摘要:研究了非平衡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因两束干涉光偏振态变化引起的偏振衰落和相位噪声问题。运用波导耦合理论和光纤偏振光传输理论,通过详细的推导,得到非平衡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输出光强、可见度以及相位噪声的表达式,分析了干涉仪可见度、相位噪声与干涉仪输入光偏振态之间的关系,提出抑制偏振衰落和相移噪声的方法。
2005, 35(3).
摘要:讨论了测量物体宏观轮廓的常用光学方法:飞行时间法,结构光法,相位法,干涉法,摄 影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2005, 35(3).
摘要: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激光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度谱进行探测和识别气泡的新 途径。通过对后向散射光信号的幅度谱分析,根据静水与气泡幕的散射信号谱线的不同,可较好地识别气泡,对气泡后向散射较弱的信号该方法也同样适用。
2005, 35(3).
摘要:研究了如何利用普通网卡完成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激光数字通信,介绍了光发射机、接 收机的设计考虑、基本原理和具体构成。并对系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2005, 35(3).
摘要:分析了双振镜激光加工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每一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校正补偿的方法。指出扫描加工误差并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OEF图形控制算法,建立DEA控制模型以及采用高精度扫描控制器可有效地降低激光扫描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同时,此误差校正方法同样适合高精度激光多普勒扫描测量系统。
2005, 35(3).
摘要:经过理论分析计算,估算出了满足烟幕透过率测量要求的红外辐射源辐射特性,依此,对国内生产的各种红外辐射器件进行了调研分析以及试验测量,最终选择远红外陶瓷发热片为红外辐射源的辐射器件。提出了红外辐射源的结构设计方案,并作了验证试验。进行了烟幕透过率测量仿真计算,分析了辐射源的波动对烟幕透过率测量精度的影响。
2005, 35(3).
摘要:针对红外弱小目标检测中的多帧处理技术,提出了加权的移动式管道滤波算法,解决了管道边缘噪声造成检测失败的难题。文中还将卡尔曼滤波应用于管道中心坐标的预测,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预测精度高,可以大大地减小管道尺寸,有效地提高了管道滤波的抗噪性能、算法的实时性和精确度。
2005, 35(3).
摘要:研究了舰船红外成像目标的智能跟踪技术。通过对成像阶段和跟踪算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跟踪算法,对MAD跟踪算法和形心跟踪算法作了改进,跟踪算法之间的切换依据高亮点数原则。设计了一个舰船红外成像目标智能跟踪系统,硬件平台是以TMS320C6201芯片为核心、采用DSP+FPGA技术构建的。为了保证跟踪系统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出了置信度因子和局部分割技术。外场实验表明,该跟踪系统能够对目标进行稳定、智能的跟踪。
2005, 35(3).
摘要:针对目标红外图像类特征选择问题,文中提出将类特征分为类间特征与类内特征两种,分别用于目标识别时的粗判与细判,与传统的特征选择与目标识别均只在类间特征基础上相比,该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红外目标的识别。
2005, 35(3).
摘要:文中使用外推边界条件,根据漫射方程理论,精确给出了匹配介质中频域状态下三层体系漫射方程格林函数的解,并对频域进行傅里叶变换,计算出时域的表面反射率。为了验证我们的理论,我们使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理论研究不仅和蒙特卡罗方法高度一致,而且可以兼容A. Kienle的两层体系,还可以解决两层体系和半无限厚介质的问题。
2005, 35(3).
摘要: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和电视的目标与背景的交叉分辨力算法,算法利用目标与背景 的灰度比对滤波效果进行评价。仿真实验表明,这一算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能够对各种不同滤波方法的滤波效果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
2005, 35(3).
摘要:使用两种电子变焦方法,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环境条件下图像的模拟。通过 对两种模拟方法效果的比较,提出一种提高CCD成像分辨率的方法,在不改变CCD像元尺寸的前提下,使各相邻像元对应的地面采样目标进行部分重叠,达到提高CCD成像分辨率的目的。
2005, 35(3).
摘要:首先针对可变入射角的反射法消光椭偏测试系统,讨论其计算公式和求解思路,建立 了全局目标优化函数,提出一种网格优化算法,即计算中可半智能跟踪最优解的方法。利用新算法解决了求解中的多峰问题,从而可以高精度计算薄膜的折射率与厚度。开发了相关软件,处理进口椭偏仪测量的消光参数,获得了大入射角条件下SiO2 薄膜的折射率和厚度,并与其它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此方法计算结果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有利于指导微米到纳米级复杂结构和成分的薄膜光波导的性能分析。最后通过对较小入射角实测数据的分析,指出了传统理论模型在光斑干涉效应及衍射效应方面的不足。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