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4).
摘要:文中定义了图像块的数字压缩技术(DCT)频域内积,并证明了该内积等于时域内积, 从而可根据频域内积大小来作为分形编码中最佳匹配块的判断,并推导出DCT域上恒等变换与其余7种对称变换的关系。本文将值域块分为平稳、中间和活跃三类,研究对于不同类型的值域块,求频域内积时,保留低频系数个数和解码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DCT域内积和方差的分形图像编码算法。在实验中,将本文算法分别同文献[ 2 ]、[ 3 ]中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在基本保证解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编码速度。
2005, 35(4).
摘要:边缘检测是图像预处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Pa1模糊边缘检测算法进行 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新的模糊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采用简单的隶属函数,速度快(比Pa1算法快10倍) 。该算法具有较强的检测模糊边缘和细小边缘的能力,图像的边缘采用min或max算子来提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一种实用、高效的边缘提取算法。
2005, 35(4).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复杂背景下受强杂波、噪声污染的水天线的检测算 法。该算法利用了小波变换的多尺度特性,将要检测的图像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再采用多尺度边缘匹配,将不同尺度的输出集成为一个简单边缘图像。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强的抑制强杂波背景和强噪声的干扰,能有效检测出复杂海面背景中的水天线。
2005, 35(4).
摘要:在含有点状运动目标的红外图像序列情况下,研究了一种基于局部加权回归分析的杂 波估计技术,给出了此类估计器性能分析及其加权系数选择要求,并设计了一种加权函数。杂波抑制后,残留噪声的高斯性和独立性通过Kendall秩相关法和计算Friedman统计量的方法来进行了验证,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加权函数综合性能优于同类文献中常出现的Uni2form和Epanechnikov加权函数
2005, 35(4).
摘要:文章提出了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通过硬件来实现快速傅立叶变换( FFT)的基4 算法,提出了采用两个蝶形运算器同时并行计算,每次蝶形运算按顺序进行的结构,将并行处理与顺序处理相结合,提高并行度和数据吞吐量,每次蝶形运算时间不超过1μs,完成整个256点复数FFT运算大约需要120μs左右,同时又节省资源。该方法在激光矿井提升机位置跟踪系统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5, 35(4).
摘要:介绍了目标轮廓LCS描述,并对其进行改进,建立了基于目标轮廓的特征匹配跟踪方 法。
2005, 35(4).
摘要:文章给出了一个基于JPEG2000算法的实时红外图像压缩系统的设计电路,这个设计 方案兼顾了图像压缩率和抗误码能力,适合在无线信道传输。该电路使用了专用的硬件压缩芯片ADV202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416,解决了直接采用FPGA +DSP设计复杂、开发周期长的缺点。实验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案工作正常,图像压缩的效果令人满意。
2005, 35(4).
摘要:以两片高性能TMS320C6414作为核心处理器,辅助以FPGA实现整个系统逻辑时序 的控制,组成基于双DSP的柔性机载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满足实时图像跟踪高速信号处理的实际需求。本文对系统的硬件资源选择,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结合相关算法对系统实时性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是可行和高效的。
2005, 35(4).
摘要:设计嵌套式二维光子晶体,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发现在滤波功能上它要比单个 缺陷二维光子晶体滤波的范围要大,能量损失要小。
2005, 35(4).
摘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计算全息匹配滤波器的制作原理,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元振幅 补偿型匹配滤波器,通过计算机模拟,比较了它们的匹配识别效果。研究表明,二元振幅补偿型匹配滤波器在相关峰高度及尘锐度、鉴别率、抑噪能力等方面都超过了其它几种匹配滤波器。
2005, 35(4).
摘要:采用高斯模场近似和模场匹配方法,对超辐射激光二极管与带类球透镜单模熊猫型保 偏光纤的耦合,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了耦合效率与光源激发的光模场、光纤结构及光纤头部形状、耦合工作参数等因素的关系。通过改进耦合技术获得了较高的耦合效率。
2005, 35(4).
摘要:理论分析了光纤时间延迟技术基本原理,并对其在激光测向告警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 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高速数字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再通过测量光强重心的光纤延迟时间来解算激光辐射的入射角,从而降低了激光告警系统的虚警率,大幅度提高了延迟测向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2005, 35(4).
摘要:通过熔融拉锥工艺制备熔锥光纤,将两熔锥光纤以一定的方式装配在二维精密微调架 上,制备光纤型光可变衰减器。利用光信号在光纤锥形区特有的传输和耦合特性,实现了光纤间的耦合,耦合效率决定了光能量的衰减程度,从而决定了光纤型光可变衰减器的性能。用耦合模理论分析了锥形光纤间的传输和耦合性质,并从实验上给出了两锥形光纤间的耦合与两锥形光纤间的距离的关系,为制备光纤型光可变衰减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2005, 35(4).
摘要:本文就红外热波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做简要介绍,并对碳纤维层压板实验结果 作了初步分析.
2005, 35(4).
摘要:本文考虑了热物理量测量的随机性,建立了试件温度场参数识别的随机方法,研究了 热物理量测的随机特性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2005, 35(4).
摘要:利用Cauthy和Sellmeier方程,对0. 355μm、0. 532μm和1. 064μm作非线性光学晶体 RbTiOAsO4 和KTiOAsO4 光参量激光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在Ⅰ类和Ⅱ类相位匹配下角度调谐曲线,获得的RbTiOAsO4 晶体是一种优质的近中红外透光波段的非线性晶体。
2005, 35(4).
摘要:研制成功用于分离同位素的双波长TEA CO2 激光器,该器件在放电电极之间空间部分重叠设计两个互相相关的光栅一平面腔,两个光栅一前一后,在空间上部分重叠,它们互相利用。此器件能够同步输出波长不同但空间重叠的两束激光脉冲,两波长在很广范围内独立可调,两个波长的能量比可很好调节,经过放大级后总能量已经高于2J。文章在阐述了此器件的构造基础上,分析了激光器的输出特性,测出了双波长脉冲的输出波形,最后进行了分离实验,验证了此激光器的可行性。
2005, 35(4).
摘要:文章对隧道再生两个有源区内腔接触式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光学特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纵向光场分布模拟分析了驻波效应;测量得到了VCSEL外延片量子阱增益谱峰值波长、谐振腔谐振波长、分布布喇格反射器(DBR)反射谱中心波长及材料的生长厚度偏差等重要信息,并结合增益谱,对该外延片制备的器件不激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此外,对该外延片边发射模式特性进行模拟计算,由于DBR结构的存在,此结构的光场强度分布明显不同于普通的边发射激光器,模拟得到的远场发散角与测量结果相吻合。
2005, 35(4).
摘要:建立了超短脉冲光参量产生过程的理论模型,数值求解耦合波方程组,研究了在飞秒 级超短脉冲的光参量产生过程中,泵浦光的强度和脉宽对转换效率、输出脉冲的宽度和不对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泵浦光越强,光参量产生的转换效率越高,同时脉宽的压窄效应越明显;泵浦光的脉宽越窄, GVM参数和IGVD参数就越大,导致转换效率下降,同时引起输出脉冲的脉宽变大和波形的对称性变差。
2005, 35(4).
摘要:为了提高军用固体激光器的稳定性,利用g3参数等价腔分析法,设计了一种在高功率 固体激光器热焦距变化较大时能保持稳定的基模运转的免调试定向棱镜谐振腔,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满足了军用固体激光器对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和高稳定性的要求。
2005, 35(4).
摘要:主要介绍了输出波长为190μm和195μm两种波长的辉光放电激励远红外DCN激光器。该激光器腔长为3. 4m,放电管长为3. 0m,放电管直径为54mm,共振腔一边为平面反射镜,另一边为金属栅网。在对DCN激光器的各种参数进行了最佳调整后,例如:混合气体的混合体积比例N2 ∶CD4 ∶He = 1∶3∶12,气压为206pa,放电管两极电压为3. 6kV,电流为1. 4A,管壁温度为155℃,我们最终得出了在190μm和195μm两种波长其能量分别为200mW和220mW的输出激光,其中EH11占的比例很大。
2005, 35(4).
摘要:在平平腔的Cr4 + ∶Nd3 + ∶YAG激光器中,采用内置f = 70mm双凸透镜形成等效腔和用<1mm小孔光阑进行横模限制的方法,获得了高重频、高光光转换效率、稳定的激光脉冲序列。在泵浦功率17. 2W时,获得了平均功率4. 7W,其光光转换效率达到了27. 3%。此时的重复频率及其标准方差为42 ±1kHz,脉宽及其标准方差为9. 57 ±0. 187ns,示波器采集的光脉冲值幅度及其标准方差为471 ±36μW。对应的峰值功率和单脉冲能量分别达到了13kW 和115μJ。据我们了解,这是迄今为止LD端面泵浦的自调Q激光器获得的重复频率最高且稳定的实验结果。
2005, 35(4).
摘要:通过采用一种红外探测转换器件配合CCD采集系统,可有效捕捉到脉冲激光测距机的激光光斑,经程序自动判别激光光斑的中心点坐标,可实现脉冲激光测距机白光瞄准轴和激光发射轴的光轴平行性检测。
2005, 35(4).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国外超高亮度LED发展动态,重点描述我国超高亮度及白光LED 产业现状和发展特点,并就如何加速发展LED产业提些建议。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