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5(9).
摘要:文章使用改进的Canny算子检测红外图像中人像边缘,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自 适应地调节Canny算子中的域值,并对得到的边缘图像进行闭运算,最后使用VC + +实现了算法,得到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
2005, 35(9).
摘要:利用金属膜和介质膜组合的诱导透射滤光片具有高峰值透过率与宽截止区的特点,设 计了在紫外区和红外区截止,在可见光区有指定要求透过率的电焊护目镜。并通过工艺研究,成功地研制出了无需胶合保护的电焊护目镜滤光片,且成功消除了长波旁通带和短波漏带的影响,各种物理性能稳定。并对制备工艺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论。
2005, 35(9).
摘要: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系统设计中,采用“负- 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在像 差校正过程中引入标准二次曲面和偶次非球面,能很好地解决镜头轴外像差校正与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软件的优化,给出工作波长0. 8~1. 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3. 8,光学长度为47.5mm,视场角为60°的镜头设计实例。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表明,该镜头在31 lp /mm空间频率处的MTF值超过0. 78,像质优良。
2005, 35(9).
摘要: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在均匀光纤光栅中布拉格孤子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了在一定输入峰值功率下形成的布拉格孤子,以及二个布拉格孤子、三个布拉格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结果表明,布拉格孤子间隔很小时( Ts = 1. 0T0 )会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随着间隔增大,布拉格孤子间发生明显的能量转移,形成一定规律的布拉格孤子演化过程。
2005, 35(9).
摘要:应用主偏振态理论,分析了偏振态可调谐物理机制,建立了偏振态可调谐双折射光纤 滤波器理论分析模型,并研究了可调谐滤波器特性与检偏器偏转角、信号偏振态等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滤波器调谐特性主要取决于信号光偏振分量相位差,而与信号光偏振矢量幅度、检偏器偏转角无关;适当地选取偏振矢量取向角以及检偏器偏转角,通过合理控制信号光偏振分量相位差,可以使滤波器实现线性等幅调谐。
2005, 35(9).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针对再入式光纤陀螺(Re - FOG)的信号检测方法,采用正负交替变化的脉冲波调制,使不同循环圈数干涉信号得到不同的相位调制,从而分离出所需圈数的干涉信号并解算出转速。实验测试了陀螺样机,分离了第一圈和第二圈干涉信号并由此测量到转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信号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出陀螺转速;所研制的光纤陀螺的零偏稳定性优于4°/h。
2005, 35(9).
摘要:对缝隙天线阵面的光刻技术进行了分析,对采用光刻技术方法研制缝隙天线阵面的技 术途径、工艺实验的结果和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毫米波主动导引头缝隙天线阵面,具有面积大、缝隙多、精度高诸特点,能取得了实用价值。
2005, 35(9).
摘要:研究了二极管激光诱导含能材料点火的化学反应机理,建立了时间分辨光谱测试系统,测量了在激光作用下B /KNO3 的光谱发射历程,探测到了二极管激光作用下一些中间产物,而且可以观察到二次点火现象。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 B /KNO3 在激光作用下的点火机理属于热点火机理。
2005, 35(9).
摘要:针对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研究了对原始测量信号和气体浓度模型采用多尺度分解 与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在强噪声的情况下对气体浓度进行探测。应用MonteCarlo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仿真表明:该算法的性能优于仅在原始尺度上进行卡尔曼滤波的性能,也优于小波变换软阈值去噪的性能。
2005, 35(9).
摘要:文章针对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上的星载傅立叶变换光谱仪的结构特点,采用内黑体插入 中间光路进行辐射定标,具体给出实现的原理和方法,提出望远镜与黑体转向镜传输率的在轨测量方法。内辐射定标方法为下一代遥感仪器星上红外辐射定标提供了新途径。
2005, 35(9).
摘要:分析了自聚焦透镜对激光二极管(LD)远离透镜主轴的大发散角光束的耦合公式,利用光线追迹法得到了用自聚焦透镜耦合时自聚焦透镜各个参数对耦合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到了获得较小聚焦光斑时的自聚焦透镜的最佳参数及在测量面上的相对输出光强分布。为利用自聚焦透镜耦合大发散角的激光二极管光束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5, 35(9).
摘要:文章介绍了舰载机光电降落引导系统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重点讨论了图像 处理、距离和姿态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系统进行了模拟试验验证。
2005, 35(9).
摘要:用气体蒸发的方法在蓝宝石和ZnS基片上制备了InSb纳米颗粒膜样品。激光拉曼光谱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两种基片上InSb纳米晶样品的拉曼谱变化不大,说明InSb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不因基片的不同而改变;同时还可以看到, InSb纳米颗粒膜的拉曼光谱特征峰与其体材料有显著不同,并且随着其颗粒尺寸的减小发生显著的蓝移。
2005, 35(9).
摘要:采用红外显微镜、X射线双晶回摆衍射法、X射线貌相术对CdZnTe衬底中的沉淀相、亚结构、组分偏析等缺陷进行了研究,并对用此衬底液相外延的HgCdTe薄膜作了测试。结果显示: CdZnTe衬底中亚晶界处聚集的位错在外延生长中呈发散状向薄膜中延伸,造成了薄膜形成亚晶界和更大面积的由位错引起的晶格畸变应力区域,影响了薄膜结构的完整性。
2005, 35(9).
摘要:针对红外热像仪最大探测距离(MDD)和最大识别距离(M ID)的统一计算方程,用数 学软件Matlab直接进行求解,方法简单,精度高。
2005, 35(9).
摘要: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某红外导引头所采用的折反式光学系统,并对红外光学系统中产生 的干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抗干扰措施,通过对红外导引头光学系统进行光机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总体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着良好的抗干扰性能,满足总体性能指标要求。
2005, 35(9).
摘要:基于Kirchoff定律,利用InGaAs/ I半导体激光器及钽酸锂热释电探测器设计了一种实 用化的实时测温系统。在着重讨论系统的测温不确定度(抗反射辐射光干扰的能力)及温度分辨力的基础上,对其工作波长的带宽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表明,采用优化设计的波长带宽之后,在测温范围400~1200℃内,测温不确定度及系统的温度分辨力均符合设计要求。
2005, 35(9).
摘要:热成像综合测量评价系统是红外整机研制和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设备之一,本文介绍 了一种热成像综合测量评价系统产品及其工作原理。
2005, 35(9).
摘要:报道了用倍频Nd∶YAG绿光激光器抽运双级染料激光放大系统的实验过程。实验应用两台高平均输出功率、高脉冲重复频率的倍频Nd∶YAG绿光激光器,通过精确的脉冲同步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双级染料激光放大系统的抽运,获得了放大级最高提取效率16. 8% ,总提取效率10. 6% ,最高输出功率9. 2W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抽运激光提取效率随染料激光波长、染料溶液浓度和抽运激光峰值功率的变化关系。
2005, 35(9).
摘要:文章使用速率方程的方法,给出了一个能够描述掺有机染料聚合物光纤放大器增益性 能的模型,考虑了染料三重态能级对速率方程的影响,得到了放大器的瞬态增益特性。结果表明在7kW泵浦功率下,信号可以获得27dB的增益。
2005, 35(9).
摘要:将一段纤芯直径为28. 6μm,数值孔径为0. 10的掺Yb3 +双包层光纤弯曲后可以得到基模激光输出,其输出最大功率为0. 35W,中心波长为1073nm。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005, 35(9).
摘要:采用电光调Q Nd∶YAG经KTP晶体倍频得到0. 532μm的激光,泵浦非临界相位匹配的MgO∶L iNbO3 晶体。当光学参量振荡器(OPO)的输出镜采用对剩余泵浦光高反的腔镜时,泵浦阈值有明显的降低,转换效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5, 35(9).
摘要:对激光二极管泵浦Tm, Ho∶YLF平平腔微片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室温下获得 2μm连续激光输出,最大输出功率343mW,最大光- 光效率为16. 8% ,斜率效率为21. 8%。讨论了激光晶体的热效应以及激光模半径与泵浦光斑半径匹配对激光输出功率和输出光束质量的影响。
2005, 35(9).
摘要:用TEA CO2 激光烧蚀方法制备了NiSO4 /Ni (Ac) 2 纳米粒子,其化学成分与靶材原料 十分相似,其中含少量Ni2O3。当采用被靶材物质直接吸收的激光谱线9P (18) 、9R (18)时,纳米粒子的保成分性较好,得到粒径10~20nm、分散性良好的圆形粒子,其功率密度阈值为1. 6×108w / cm2 ,其反应机理主要是共振吸收以及激光支持爆轰波的作用;当采用不被靶材物质直接吸收的激光谱线10P (18)时,得到粒径为20~25nm、分散性良好的方形粒子,其功率密度阈值为1. 9 ×108w / cm2 ,其反应机理主要是自聚焦和内爆轰的作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功率密度较大则粒子的粒度更细。
2005, 35(9).
摘要:介绍了CCD相机像移补偿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各种补偿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 方法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对CCD相机像移补偿技术发展的认识。
2005, 35(9).
摘要:简要回顾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史,重点分析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技术现状,诸如 光学系统、探测器、信号处理模块、实验室仿真和系统测试等,最后结合国内情况,给出了作者的一些见解并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