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6(10).
摘要:针对金属目标的探测问题,依据金属的毫米波辐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辐射计成像的金属目标探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毫米波辐射计扫描目标并成像,再用区域标记算法标记成像图像,通过分析标记区域的面积排除干扰信息,最后检测出金属目标。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各种背景中有效检测出金属目标,为下一步目标的识别、跟踪与定位提供了依据。
2006, 36(10).
摘要:提出了利用光纤组束技术获得机载软杀伤高功率光源的想法。分析了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工作原理,简单介绍了非相干组束的原理和缺陷,重点阐述了并联主振荡相干组束方法及相干组束的优势。分析表明相干组束光纤激光器是未来机载软杀伤高功率光源的必然选择。
2006, 36(10).
摘要:利用光学联合变换相关器(JTC) ,通过对参考图像和待识别图像作相关运算,观察相关平面是否出现相关峰,从而推断两图像的相似程度。和一般的基于细节匹配的指纹识别算法不同,基于光学联合变换相关的指纹识别算法利用了指纹图像的整体特征,因而对破损指纹图像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通过对指纹数据库中多幅指纹图像的识别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2006, 36(10).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维Hough变换提取激光光斑参数的方法。根据不共线三点决定一个圆的原理,利用目标图像任一边缘点的梯度方向信息,按规则选取目标边缘上的其它两个点,将三个边缘点作为一组数据,求解圆形目标的方程。对参数空间中的二维矩阵数组投票,得到圆形目标的中心坐标。对归一化半径直方图进行滤波,求得圆形目标的半径。将该算法运用于实际探测到的激光光斑图像,在运行时间及定位目标图像的准确度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006, 36(10).
摘要:根据红外图像的特点,在以室温热成像系统的基础上,对红外图像伪彩色编码进行了充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伪彩色编码。新编伪彩色编码算法,解决了RGB三色搭配的合理性和灰度范围集中时图像的难以辨别等问题。通过合理分配TMS320VC33硬件环境下存储资源,提高了算法的运行速度,使算法在DSP环境下工作稳定、运行良好。
2006, 36(10).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新型阈值函数的小波域红外图像去噪法,其阈值函数表达式简单且连续,既克服了硬阈值函数不连续的缺点,又克服了软阈值函数中估计小波系数与含噪小波系数间存在恒定偏差的缺陷。同时新的阈值函数还有效地利用了小波系数的成串性,即在小波系数的估计计算中考虑了邻域小波系数的大小。仿真结果表明,在去噪红外图像视觉效果和峰值信噪比两个方面,文中提出的去噪法优于已有的各种门限去噪法和Matlab-wiener2滤波算法。
2006, 36(10).
摘要:为解决低信噪比下激光微弱回波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小目标检测算法。采用 动态规划方法克服了低信噪比下激光回波闪烁对目标检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检测方法性能有很大提高。
2006, 36(10).
摘要:文章讨论了脉冲频率啁啾对用自相关法测量产生的误差,就脉冲的线性啁啾、二次啁 啾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还提出了修正二次啁啾影响的简单方案,并结合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
2006, 36(10).
摘要:文中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新一代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靶场系统高强度三倍频激光束能量的取样测量方案设计情况,并对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光束传输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方案设计结果对大型激光驱动器的建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6, 36(10).
摘要:通过改变二维光子晶体三角形结构的晶格元胞半径、晶格周期和厚度,模拟其带隙变 化,分析变化规律,为二维光子晶体集成波导提供理论基础。
2006, 36(10).
摘要:从场发射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响场发射电流的内外因素。阴极表面强电场是产 生发射电流的必要条件,但像素的不均匀性和场发射特性的非线性导致无法产生精确的发射电流,由此带来了亮度调节的可控性差;阴极驱动电路作为发射电流回路的一部分,其电路结构直接影响发射电流的控制特性,分析表明电流驱动模式能对阳极束电流进行精确控制,是实现FED亮度控制的理想驱动方式。
2006, 36(10).
摘要:以激光助视/微光夜间驾驶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夜间环境下的性能进行了野外 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验证了该车辆驾驶夜视仪达到各项预期指标,证实了系统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2006, 36(10).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栅衍射原理的光存储方法。这种光存储包含信息编码、光栅元 阵列形成及解码过程。结合实例,介绍了基于硬件和无需硬件的两种星阵码识别方法,揭示了星阵码的光存储应用前景。
2006, 36(10).
摘要:对基于测辐射热计型热敏电阻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 IRFPA) ,在读出电路(RO2 IC)中采用积分放大技术能有效提高探测器的信噪比。给出了160 ×128的RO IC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该方案中的偏置结构及积分放大器设计。基于上华半导体0. 6μm CMOS工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很好地适应大阵列(如160 ×128和320 ×240)的CMOS读出电路。
2006, 36(10).
摘要:为了在密集型传感场合下,能提高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中传感器的数量,设计了全同 FBG传感器,文中通过实验对全同FBG传感方法作了分析和讨论。
2006, 36(10).
摘要:介绍了非晶YBCO薄膜用作非制冷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材料。它在室温下显示出强的热释电行为,并且容易在室温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制备工艺与CMOS工艺相兼容,是 一种很有潜力的热释电探测器材料。并介绍了非晶YBCO热释电薄膜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该薄膜及其探测器的制备技术和研究动向。
2006, 36(10).
摘要: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红外焦平面阵列( IRFPA)性能参数测试系统。该系统可采 集IRFPA动态数据,得到IRFPA在不同情况下的各像元响应情况,从而测试计算出IRFPA主要性能参数,进行器件的评估;对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准确判断盲元位置和数量,定量地测量非均匀性,以测试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红外成像图像的补偿和校准,得到了清晰的成像效果。
2006, 36(10).
摘要:对于稳定传热的长圆筒形设备,利用红外测温技术获取设备外部信息,计算得出设备 内部的温度分布或内壁缺陷,为设备内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2006, 36(10).
摘要:分析了舰船红外辐射的来源及其物理特性,估算了舰船各红外辐射源的相对强度,研究了舰船红外辐射的控制策略,探讨了舰船红外辐射控制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烟囱管壁、排气烟羽和舰船表面是舰船的三大红外辐射源,是舰船红外辐射的主要控制对象;针对舰船表面的红外辐射,主动冷却技术则是较为理想的控制策略之一。分析结果对舰船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006, 36(10).
摘要:采用双光栅谐振腔和增长放电增益区的方法,进行了TEA CO2 激光器11μm波段谱线输出特性研究。在混合气体的比例为CO2 ∶N2 ∶He = 70∶90∶270和总压430 ×133. 3Pa情况下,获得数条谱线的激光输出。着重研究了波长为11013nm 的激光谱线的输出特性,其脉宽为400ns左右,且脉宽随电压变化。谱线能量随光栅中心的位移而变化,当光栅中心在放电区中心轴线上时有最大的能量输出。光斑能量分布接近低阶模或基模分布。
2006, 36(10).
摘要:通过对波长808nm的GaAlAs/GaAs半导体功率放大激光器端面镀SiO减反射膜工艺过程,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其涂层特性,透射率由无膜时的69%和32. 6%提高到镀膜后的90%和80%以上,提高器件的耦合效率、输出光功率和工作寿命。
2006, 36(10).
摘要:研究了作为光参量产生器的泵浦源的1064nm Nd∶YAG激光器输出特性和运转特性。通过调Q脉冲的速率方程的数值计算得到脉冲形状,分析了脉冲形状对光参量振荡的影响。在泵浦功率为9. 3W, Q 开关重复频率为20kHz时,输出TEM00模1064nm 激光平均功率为3. 20W,光光转换效率34. 4% ,峰值功率为60kW。高峰值功率、窄脉宽的泵浦源为产生高质量、宽调谐、高转换效率的光参量产生器创造了条件。
2006, 36(10).
摘要:通过拍摄脉冲激光在氦气中烧蚀金属Cu诱导产生等离子体羽的照片,测定等离子体羽的发射光谱及其强度随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羽由三个区域构成,不同区域的诱导发光机理不同,并用之较好地解释了所观察的实验现象。
2006, 36(10).
摘要:
2006, 36(10).
摘要:文中介绍了四路Cr, Tm, Ho∶YAG激光器在设定时序下轮流工作,顺序耦合进一根320μm的低OH- 石英光纤输出,可以成倍地提高Cr, Tm, Ho∶YAG激光治疗机的输出功率,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治疗目的和需要。在三路情况下,当单脉冲最大注入能量100J ,重频30Hz时,激光器直接输出功率50. 17W,光纤末端输出功率35. 65W,耦合效率71%。
2006, 36(10).
摘要:全面介绍了光纤激光器相干组束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注入锁定现象给出了相应的理论 解释。并对该技术的优点、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006, 36(10):927-930.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散斑的形成机理,接着简述了在近场条件下通过降低激光的时间或空 间相干性来抑制散斑的许多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仅通过降低激光的相干性来减弱激光显示中散斑的缺陷。提出一种在远场条件下减弱散斑的两维扫描复面转镜,且详细说明了该转镜的工作原理,当合成的激光束通过旋转的复面镜时,移动的干涉条纹在屏幕上产生“沸腾”的散斑图样。最后以红光为例,说明了合成光束通过转镜时显示屏幕上散斑对比度的降低,显示了二维转镜有效地抑制了激光显示中的散斑现象。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