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6(3).
摘要:简要分析了DSP + FPGA + FLASH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特点和优越性,并结合高分辨率航拍数码相机的实例,介绍了用于图像实时存储系统的设计;提出了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全局时钟和数据交互等几个关键性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2006, 36(3).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和广义模糊算子GFO的图像模糊对比度增强算法。由算法分析可知,利用模糊隶属度可以对图像的细节进行增强,图像的层次更加分明。通过对几例图像增强对比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2006, 36(3).
摘要:文中在阐述小波变换原理的基础上,针对融合算子的构造,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系数相关性的融合方法。以分解后的高频子图像的区域均值、方差、协方差统计参量构造匹配度和加权因子,以此对高频子图像的对应区域进行融合计算;低频部分采取加权平均融合规则;最后,通过小波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用熵、交叉熵和交互信息量对融合结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并与其它几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融合效果要优于一般融合方法,计算也比较简单,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2006, 36(3).
摘要:红外热像仪常见的图像格式为IMG,其编码规则有别于通常意义下的IMG图像,经研究发现:图像文件中保存每个像素点信息的数据(本文中称其为像素值)是随着该点的实际温度值单调递增的:利用神经网络得出像素点的实际温度与像素值间的函数关系,仿真误差低于0. 0001;据此构造温度值与灰度色彩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最后根据BMP图的编码规则,将红外热图转换成Windows下通用的图像格式,从而突破了热像仪器配套软件的禁锢,又可以得到图像最原始的温度信息,为进一步的红外图像处理打下了基础。
2006, 36(3).
摘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实现瞄准的自动化。由于标杆图像背景复杂,采用颜色分割的方 法。利用蓝色和红色分量比及红色分量特征将标杆像素分割出来,利用面积和周长等形状特征使图像中仅标杆像素有非零值。对原图像灰度化,在标杆区域内利用像素细分法最终精确平分标杆,实现标杆的自动精确瞄准。
2006, 36(3).
摘要:基于有界实引理(BRL) ,使F IR滤波器逼近数字IIR滤波器问题变换为具线性矩阵不等式(LM I)约束的凸次优化问题,提出了具H∞误差范数的IIR滤波器F IR逼近方法,数值计算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6, 36(3).
摘要:文中利用像全息技术,对二维文字资料作了全息存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不仅 提高了存诸质量,而且为今后的全息显示打下了基础。
2006, 36(3).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的当前统计模型与在保持目标推进力与速度方向成固定夹角的运动相结合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直线运动或是曲线运动都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2006, 36(3).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数字微镜系统总体设计,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数字微镜如果结合高质 量的高倍精缩投影光学系统,完全可实现亚微米级衍射微光学元件的制作。最后对系统特点和系统误差进行了总结。
2006, 36(3).
摘要:利用传输矩阵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绿光波段的光子晶体窄带滤波器,并研究了影响滤 波器特性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适当选取光子晶体结构参数,可将滤波器的中心波长移到绿光波段的532nm处,谱线线宽可达0. 0131nm。此外,随着光子晶体周期层数的增加,线宽进一步变窄;当缺陷层厚度减小时,滤波器的中心波长向短波段移动而谱线宽度几乎保持不变;当入射角增大时,滤波器的谱线宽度变窄但变化幅度不大且在小角度范围( 0~3°)内宽度几乎保持不变。这种绿光窄带滤光器有望在蓝绿光通信中得到应用。
2006, 36(3).
摘要:针对所设计的单横模Nd∶YAG激光谐振腔对梯度反射率镜径向膜厚分布的要求,介绍了一种用于镀制梯度反射率镜的遮蔽挡板的设计方法。从常规圆形孔径的遮蔽挡板来分析,比较了采用圆形孔径挡板所得的膜厚分布与设计要求的差别,建立了精确设计遮蔽挡板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设计遮蔽挡板的算法,并编程计算出具体的遮蔽挡板的孔径尺寸及安放位置,以获得完全合乎设计要求的变膜厚层沿半径方向的膜厚分布。
2006, 36(3).
摘要:利用全矢量法对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子带隙的存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进行了证实。采用透射谱的方法对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分别在可见光以及近红外波段进行了测量,光从光纤的一端注入,探测器从另一端接收,实验结果发现可见光附近没有明显的透射带,而在波长为2591nm处出现了一个很强的透射带,证明了光子带隙的存在,与理论模拟相一致,实验的重复性好。
2006, 36(3).
摘要:从描述色散位移光纤中光孤子传输的修正非线性薛定锷方程出发,利用对称分步 Fourier方法,对光孤子在初始啁啾影响下的传输演化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啁啾存在时,孤子间相互作用比无啁啾时更加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质量和容量。仿真结果还表明,不等振幅输入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初始啁啾影响下孤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效地抑制。
2006, 36(3).
摘要:报道了基于双程后向单级泵浦结构的宽带Er3 + /Yb3 +共掺双包层光纤超荧光光源的 实验研究结果。采用980nm泵浦源,通过优化泵浦功率和光纤长度,在波长1550nm处,实验仅用1m Er3 + /Yb3 +共掺双包层光纤获得了30. 8mW的超荧光输出,泵浦斜效率为28% ,光谱3dB带宽为35nm。
2006, 36(3).
摘要:研制了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较好地解决了热管理问题,达到输出峰值功率20mW; M2 因子为3;通过了- 40~ + 60℃的环境及其它苛刻条件的考核,可广泛用于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机等。
2006, 36(3).
摘要:鉴于核燃料组件变形水下检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扫描投影的模拟组件 整体轮廓变形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实现方法:首先在光路部分分析了组件的变形情况及其各自的评价标准,以及位移测量法和CCD成像法的局限性;在数据采集和软件算法上,着重对信号调理部分采用的特殊整形方法和引入相对测量以提高系统精度作了介绍;最后给出了一批静态尺寸测量数据,对测量精度作了验证。
2006, 36(3).
摘要:通过控制介质膜系对不同激光波长的透过率,分别研制了1341. 4nm Nd∶YAP激光治疗机和1319nm、1338nm单一谱线以及1319nm /1338nm同时双波长Nd∶YAG激光治疗机,实 现了光纤终端平均功率均超过100W的激光输出,电光转换效率大于4. 8%。
2006, 36(3).
摘要:使用一种可调谐双频TEA CO2 激光器输出的空间重叠的双频CO2 激光对BCl3 进行多光子离解,在没有聚焦的情况下照射反应池中BCl3 和O2 的混合气体150次,生成物(B2O3 )中10B的富集系数达到1. 80。
2006, 36(3).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校正算法,它不仅可以消除红外焦平面阵列响应特性的 非均匀性,还可以补偿其漂移。建立了一个包含漂移因素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模型,该模型构成了算法的基础。非均匀校正算法分两步执行:首先执行初步非均匀校正消除大部分的非均匀性,然后利用运动场景形成的红外图像序列来补偿响应特性的漂移噪声。场景运动估计是本算法的关键,块匹配方法被介绍来实现准确地运动估计。真实的红外图像数据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06, 36(3).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CO浓度检测系统,根据光谱吸收原理,采用双光束气体浓度检测技术。系统选用近红外光源和探测器,与传统的中红外波长工作器件相比,成本得以降低。近红外波长光信号利用光纤传输,替代了传统的复杂光路系统,使器件结构小型化。文章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特色。
2006, 36(3).
摘要:文中指出:红外系统距离方程中,大气透过率本身就是随距离R 迅速变化的函数,从而将红外系统的距离方程改写为更加准确的表达形式。根据这一事实,文中提出了对求解R的结果是否正确的判断准则,并给出了求解距离R 的正确方法。
2006, 36(3).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光子晶体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简述光子晶 体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研究进展情况;最后指出了光子晶体变频技术在可调谐激光器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2006, 36(3).
摘要:文章介绍了微扫描技术及其给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带来的好处,分析了各种微扫描红 外焦平面阵列成像方案的特点,比较了各种微扫描成像方案的优势及不足,指出了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工程化的可行方案和研究方向。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