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6(9).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编码的分形图像压缩方案,改进了分形编码与SP IHT算法,对提升小波变换后的最低频部分采用改进的分形编码,其他部分采用改进的SP IHT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缩短了图像压缩时间的同时,明显减少了分形压缩恢复图像的方块效应。
2006, 36(9).
摘要:针对图像恢复中的边缘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改进隐马尔可夫树( IHMT) 模型的图像恢复算法。IHMT模型更多描述了相邻尺度小波系数的互相关性,能准确刻画自然图像小波系数的统计特性。本文从图像恢复的贝叶斯框架出发,将简化的IHMT模型作为图像小波域的先验模型,构造正则化约束进行图像恢复。采用近似等价的方法,将含有混合密度的恢复方程简化为单一密度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再现图像的边缘信息,提高峰值信噪比。
2006, 36(9).
摘要:文章分析了数字图像插值中最常用的双线形插值和立方卷积插值,并提出了一个根据 映射点邻域原图像的复杂程度,自适应地调节插值权值的数字图像插值方法。
2006, 36(9).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于紫外检测的双通道实时视频图像处理系统。本系统先通过分光、图像增强和光谱转换实现紫外信号的采集,再应用高集成度的视频编解码器和专门面向视频信号处理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将紫外信号和可见光背景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融合处理以实现紫外信号的检测与定位。此系统在电力系统电晕检测及森林火灾等紫外信号检测的场合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2006, 36(9).
摘要:对复杂背景下单帧红外图像的预处理做了研究,结合背景抑制及二次滤波,可以极大提高微弱点目标的信噪比,为后续处理降低数据量及运算量。通过合适的算法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滤波质量的改善及硬件实现结构的简化。最后给出实验结果及对算法组合的评估。
2006, 36(9).
摘要:针对红外机场跑道航空图像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纹理结构的机场目标自动识别方 法。根据红外图像中机场目标的灰度和分形几何特征,利用先假设后检验方法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分割;然后利用形态学滤波完成机场跑道潜在目标的进一步分割;最后,根据机场跑道的几何特征,连接图像边缘点寻找机场跑道的两条平行直线;根据纹理图像直方图统计特征完成机场目标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自动目标识别率和计算实时性。
2006, 36(9).
摘要:利用红外热像仪对行驶中车辆的红外特征进行了实验测试和研究,在对传统红外伪装 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机动目标红外伪装的难点,提出了针对重要地面机动目标的新型红外伪装技术,并介绍了实验测试方法。
2006, 36(9).
摘要:采用光谱识别型与成像型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两种凝视型星载激光告警探测系统的 设计方案,并利用CODE V和ZEMAX光学软件对两种探测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与优化。这 两种探测系统能对目前典型的四种波长,即1. 315μm、2. 7μm、3. 8μm和10. 6μm的红外激光进行预警,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达到了指标要求。
2006, 36(9).
摘要:文章对传输紫外激光空芯光纤系统进行了研究,利用高斯光束传输规律和波导耦合理 论研究了紫外激光与空芯光纤的耦合,分析了在选定毛细管内镀制选定膜系可以制备传输紫外激光的空芯光纤,并针对空芯光纤内径较大而导致的输出光斑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空芯光纤输出端与透镜耦合方案。
2006, 36(9).
摘要:运用分光光度计对正常与恶性骨肿瘤患者的血清进行光谱检测,把这些光谱数据进行 统计与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为医生快速确诊恶性骨肿瘤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06, 36(9).
摘要:利用宽带光源( SLD)实现了纵向分辨率为8μm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将该系统用于工程聚合物结构检测,分别获得了正常材料和瑕疵材料的清晰结构,为工程聚合物材料检测提供了一种无损伤高清晰的光学无损检测方法。
2006, 36(9).
摘要:基于双目视差测距原理,建立了一个被动测距实验系统。围绕提高测距系统的测距精 度、准确率、速度和抗干扰性能等,研究了图像预处理、配准算法、搜索策略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改进的互积相关配准测度,并采用粗、精配准相结合的搜索策略以及抛物线拟合方法,实现了快速双目立体目标测距。实验证明该测距算法可有效地抑止噪声、双目光强和图像对比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测距系统测距精度高、稳定性好、实时性好,对于10km目标相对测距误差小于4% ,响应时间小于0. 5 s。
2006, 36(9).
摘要:文中针对AlGaAs湿法氧化后器件热稳定性变差,导致性能下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氧化条件下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比较,证明采用降低炉温、延长氧化时间以及经过预加热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热稳定性。利用拉曼谱分析了AlGaAs湿法氧化技术中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认为器件的热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湿法氧化生成物中挥发性产物含量的多少。
2006, 36(9).
摘要:在蓝宝石(0001)衬底上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方法生长了掺Si的n型Al0. 45 Ga0. 55N外延层,透射光谱表明材料对280nm以前紫外光显著吸收;双晶摇摆曲线表明材料存在大量缺陷。用此材料制作了光电导探测器,结合材料讨论了持续光电导效应的产生机理。
2006, 36(9).
摘要:文章针对红外辐射测量提出一种大气透过率修正函数。该函数可用于在红外测量中 对测量值进行大气修正。
2006, 36(9).
摘要:利用红外测温技术,结合导热反问题求解,给出了一种根据加热圆柱体外壁温度红外监测反推圆柱体中心轴线上热导线温度的方法。经数值计算验证,本方法可对薄壁高温的加热圆柱体轴线上的热导线的温度给出高精度的定量检测结果。
2006, 36(9).
摘要:利用掺氧化镁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对信号光单谐振的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振荡器 的温度调谐特性和输出功率特性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以LD泵浦的声光调Q准连续Nd∶YAG激光器作为泵浦源,获得了1561~1672nm的可调谐输出,信号光在1064nm泵浦光平均功率为1. 728W时,最大信号光输出为297mW。
2006, 36(9).
摘要:文中阐述了一种新型智能激光功率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智能激光 功率计具有自动识别激光波长、实时激光功率显示等功能, 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可实现0. 1~100mW或1~5W激光功率的精确测量。
2006, 36(9).
摘要:针对光栅调谐TEA CO2 激光器,为了得到良好的光斑质量,利用红外热像仪、图像采 集卡、直驱交流伺服电机和计算机建立了一套光斑鉴别系统,并通过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对CO2激光光斑质量的鉴别。
2006, 36(9).
摘要:介绍了一台直接探测的用于大气气溶胶测量的1064nm小型Mie散射激光雷达系统,详细论述了系统的设计、加工、建造和系统装配调试过程。解决了信号采集所需要的控制电路,实现了激光雷达的收发同步。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几何重叠因子稳定可靠,校准误差为0. 00143。这同时也说明了系统设计、装校的合理性。
2006, 36(9).
摘要:文中针对在浓密介质中进行激光探测时,所遇到的介质后向散射致使探测器饱和及疲 劳接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开关的新型激光探测技术,可以去除介质中强后向散射,解决探测器饱和及持续疲劳接收问题,从而实现浓密介质激光目标探测的高灵敏度,为达到更远探测距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06, 36(9).
摘要:文章综述了测量非线性光学(NLO)聚合物薄膜材料光波导传输损耗的三种新方法及原理,分别给出了典型的实验装置结构图,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2006, 36(9).
摘要:文章介绍了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 中发展红外探测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红外探测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分析了红外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6, 36(9).
摘要:文章介绍了铁电薄膜光波导的特点和表征方法,综述了铁电薄膜材料与制备方法,探 讨了铁电薄膜光波导的发展趋势。
2006, 36(9).
摘要:简要地概述高功率双包层掺镱光纤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介绍其在工业、通 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国内外的近期进展作了综述。
2006, 36(9).
摘要:文章综述了大功率情况下双包层光纤激光器中的非线性和热效应。在较低功率的激 光输出时,光纤内的非线性和热效应对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很小,但在高功率的掺Yb3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中,特别是功率达到千瓦量级时,非线性和热效应已经成为限制功率提升的主要因素。通过增大包层光纤芯径、缩短光纤长度都可以增加非线性阈值,从而可以保证单根光纤信号功率增大时不会出现非线性效应。采用分布式泵浦方案,能够得到沿光纤长度上最低和最均匀的温度分布,并且使激光器有最大的输出功率。
2006, 36(9).
摘要:介绍了加拿大目前的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光电子会议。
2006, 36(9).
摘要:陈述2005年行业调查统计结果和中国光电产业最近一年重大项目发展动态。简要介 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006, 36(9).
摘要:文中介绍了研制的7. 8~10. 6μm的长波红外增透膜,平均透射率大于98%。通过材料选择,合理的膜系设计,离子辅助技术和温度筛选等多种改进工艺,研制出可靠性和光谱特性皆优的ZnSe长波红外增透膜,达到了GJB2485295光学薄膜通用规范要求。
2006, 36(9).
摘要:对快起动节流制冷器和集成式斯特林制冷机的最低制冷温度、制冷功率、起动时间、热负荷、控温转速和控温功率等进行了工程化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减少热力损失、振动噪声和污染,提高密封性和装配技术水平等。还解决了制冷机的可靠性,寿命和存贮期等实用化问题。
2006, 36(9).
摘要:提出了基于复合蜂巢晶格的光子晶体光纤。该光纤包层蜂巢结构每个单元内部包含 有一层空气孔,它们形成另一个蜂巢结构。采用平面波展开法研究了这种复合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的带隙结构随内层蜂巢晶格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内层晶格位置存在一个临界值,在该值以下,光纤的带隙减小。同时得到了一些晶格参数使得次带隙得到抑制,而主带隙大小基本不变。
2006, 36(9).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从泵浦效率、调Q性能、温度特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了脉冲二极管泵浦Nd∶GdVO4 激光器和Nd∶YAG激光器的差异;对Nd∶GdVO4 激光器采用侧面泵浦的方式,电光调Q得到了输出能量27. 5mJ,脉冲宽度为6. 4ns,泵浦效率远高于Nd∶YAG激光器。
2006, 36(9).
摘要:报道了激光二极管抽运单片Nd∶GGG热容激光器,实验获得平均输出功率为1. 49 kW 的激光输出,光- 光转换效率为24. 1%。同时对介质不同截面内抽运光、温度及温度梯度分布的瞬态三维分布进行了计算模拟。
2006, 36(9).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脉冲串激光测距技术,采用脉冲串激光和相关探测方法,可显著地提高脉冲激光测距能力。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脉冲串激光测距体制要比同等单脉冲测距体制的探测灵敏度提高11倍。
2006, 36(9).
摘要:文章回顾了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学薄膜四十余年的主要历程及最新进展。
2006, 36(9).
摘要:文章介绍了太赫兹辐射的原理及在安全检查、中药鉴别等方面的应用。
2006, 36(9).
摘要:文章概述了红外热诊断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着重总结评述了红外热诊断技术基础 理论的核心问题———导热反问题,文章最后简述了红外热诊断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将来的研究热点。
2006, 36(9).
摘要:文中介绍了国外焦平面热成像技术发展的概况,阐述了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及 今后的发展趋势。
2006, 36(9).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着重介绍这两种系统中 使用到的红外技术。
2006, 36(9).
摘要:简述了CLBO晶体的研制历程;介绍了该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特性、晶体生长方法、缺 陷、在大气环境中开裂的机理、防范措施以及在变频领域的应用情况。
2006, 36(9).
摘要:光电跃迁效应是窄禁带半导体红外探测器的基本物理过程。本文主要论述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的带间光吸收跃迁的理论和实验。文中阐述了带间光吸收效应的基本规律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介绍了这些规律在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材料器件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它在解释近年来发现的HgCdTe光电二极管电致负荧光现象方面的应用。
2006, 36(9).
摘要:简要回顾了光纤光栅的发展历史,对光纤光栅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比较了光纤光栅各种制作方法的特点。对应用于全光纤化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光纤光栅给出了作者的一些见解。
2006, 36(9).
摘要:文中介绍了激光技术在空间卫星平台和机载平台中的主要应用和激光遥感技术的发 展趋势。
2006, 36(9).
摘要:激光显示技术,是以激光作为光源的图像信息终端显示技术。与现有的显示技术相 比,具有色域覆盖率大(2倍以上) 、色饱和度高( 10倍以上)和易实现高分辨大屏幕显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激光显示研究的历史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激光特性出发,结合当前数字显示技术,讨论了激光显示的优势,分析了技术发展前景,展示了激光显示这种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广阔市场潜力。
2006, 36(9).
摘要:概述成像激光雷达的军事应用前景及其对成像激光雷达的性能要求,重点论述几种新 体制成像激光雷达(包括基于光学相控阵的电扫描成像激光雷达、非扫描3D成像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2006, 36(9).
摘要:文中回顾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红外专业从创建到发展中的几件大 事,说明专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联。
2006, 36(9).
摘要:在简述十一所固体激光技术发展史之后,阐述个人在十一所早期激光研究工作中的一 些体会: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十一所激光研究方向;抓住运动目标探测的主要矛盾,努力攻克高重复频率器件技术关;选准突破口,全力以赴拿下靶场激光测距技术;扩大战果,积极推广应用;夯实技术基础,保持发展后劲。在40多年工作中,形成了十一所自己的特色,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