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强; 舒永春; 刘如彬; 陈琳; 姚江宏; 许京军; 王占国
2007, 37(3):197-199.
摘要:介绍了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的基本结构及使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被动锁模固态激光器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被动锁模薄片式固态激光器及光泵浦垂直外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获得高平均输出功率超短脉冲的最新进展,并指出量子点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使用将加速超短高功率脉冲的发展。
2007, 37(3):200-203.
摘要:介绍了目前偏振探测技术识别目标的几种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偏振探测技术的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并指出目前国内外偏振探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2007, 37(3):204-207.
摘要:文章介绍了战术激光武器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战术激光武器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战术激光武器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战术激光武器的应用与分析。
2007, 37(3):208-210.
摘要:简单介绍了光纤激光相干和非相干组束方法,理论上分析了非相干和相干组束的光纤个数。结果表明,非相干组束方法可以实现几百根光纤激光的合成,组束功率可以达到10kW量级,而相干组束方法只能实现大约10根光纤激光的合成。显然,非相干组束方法是实现机载软杀伤激光光源的理想选择。
2007, 37(3):211-213.
摘要:文章针对激光弱小回波信号的低信噪比,提出了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的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仿真和计算。
2007, 37(3):214-216.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飞秒激光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讨论了利用飞秒激光的超快速时间和超高峰值的特性烧蚀加工烟火药剂Mg/PTFE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建立了飞秒激光与Mg/PTFE作用过程中的传热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药剂内部的温度分布以及烧蚀反应放出的热量对周围药剂的影响;在本研究的计算条件下,确定了在切割过程中,受激光作用表面的温度可达3000℃以上,单个激光脉冲的作用深度小于5.0×10-7m,药剂反应放出的热量对周边基本上没有影响,因而飞秒激光能够用于Mg/PTFE药剂的加工。
2007, 37(3):217-219.
摘要:介绍了一种实用型高功率、高光束质量CO2激光焊接、切割机,分析其光学系统。激光器采用三折谐振腔结构并进行小孔光阑选模,额定输出功率3kW,功率不稳定度不大于±4%,光束发散角全角约为1.6m rad,为TEM00与TEM01的混合模式;三工位光路转换器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加工的灵活性;根据焊接和切割具体要求,设计了透镜聚焦和离轴抛物面反射聚焦两种光束的聚焦方式。实验研究表明,该设备具良好的焊接、切割性能。
2007, 37(3):220-222.
摘要:小光斑准分子激光辅助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快、屈光回退少等优点,成为目前近视矫治效果最好的角膜屈光手术方法。文中研究了LASIK术治疗近视的原理,定量地分析了近视度数以及手术区直径和最大切削深度的关系,给出某种小光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软件硬件的基本实现方法,经过临床表明,文中所给出治疗模型的效果良好。
2007, 37(3):223-226.
摘要:采用Cr4+:YAG晶体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实现激光二极管(LD)端面抽运的Nd∶YVO4激光器的被动调Q运转。当12.8W的LD连续抽运时,获得平均功率1.28W、重复频率40kHz、脉冲时间宽度24ns、峰值功率达1.33kW的稳定脉冲序列;当LD单次脉冲抽运时,在34mJ的抽运能量下,获得能量为0.48mJ、脉宽34ns的调Q脉冲。实验上研究了抽运功率或能量、输出镜透过率对Nd:YVO4激光器输出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
2007, 37(3):227-229.
摘要:报道了采用半导体激光器(LD)单端泵浦Nd:GdVO4晶体,在谐振腔内同时利用声光器件、Cr4+:YAG晶体,实现1.06μm激光的双调Q运转。当泵浦功率为7.7W,重复频率为10kHz时,得到最短脉冲宽度20ns,单脉冲能量45.8μJ及相应峰值功率2.29kW的激光脉冲。
2007, 37(3):230-233.
摘要:设计了980nm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驱动电路及温度控制电路,该电路制作成本低,输出功率稳定,稳定度可达0.01dBm。并对激光二极管的防护作了研究,可有效防止静电、过压、过流对激光二极管的损伤。经使用稳定可靠,输出功率稳定。
2007, 37(3):234-236.
摘要:文中针对激光二极管模块对温度的高精度、超调量小等特点,根据C805lF单片机的诸多特性并结合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了一种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体积小巧,可以放到激光器机头里面,在调试和维修保养中,不需要拆装激光电源,非常方便,同时稳定性很高。
2007, 37(3):237-239.
摘要:以蝗虫的近红外光谱图作为分析的对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蝗虫进行快速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经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正确率为100%。此法可为蝗虫自动侦测系统中识别蝗虫提供一种可靠、简便的手段,盲样检测的准确率可达91.67%。
2007, 37(3):240-243.
摘要:使用统计的方法,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粉末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红外光谱有显著的差异性:3306cm-1处的N-H峰在肺癌组织中向低频移动了约3cm-1;1167cm-1处的C-OH伸缩振动谱带在肺癌组织中向高波数移动约6cm-1;1080cm-1处的PO2-对称伸缩振动谱带在肺癌组织中向高波数移动约4cm-1。体现了在肺癌组织中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说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对良、恶性肺部组织鉴别诊断。
2007, 37(3):244-247.
摘要: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二甲基苯蒽(DMBA)药物致乳腺癌的大白鼠的正常、增生和癌变组织进行了检测。其分析结果表明:大白鼠乳腺正常与癌变组织的红外光谱存在着明显差异。某些特征谱带(如:1745cm-1,1378cm-1,1465cm-1,970cm-1)发生频移,谱带强度发生改变。探讨这些差异为医生进一步研究人乳腺癌变的机理提供了一些依据。
2007, 37(3):248-251.
摘要:针对神经网络对红外焦平面阵列进行非均匀校正时初始权值的选取对收敛速度的影响,提出了三种网络训练时初始权值的选取方法。通过对先验知识总结、黑体训练以及实验标定实现了对网络初始权值的优化。仿真实验表明这三种方法较传统的随机给定法训练收敛速度快、精度高,为神经网络非均匀性校正法走向实时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007, 37(3):252-254.
摘要:文中介绍了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系统经过改进后,可准确、快速地进行探测器光电参数的测量,并已在实际应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7, 37(3):255-258.
摘要:设计制备Ag/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泄漏型空芯光纤,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光纤对于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反射率较高,达到了90%以上,在近红外光波长范围内甚至达到了98%以上,基本上可以传输太阳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2007, 37(3):259-261.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了用MCVD工艺结合溶液掺杂技术制备铒镱共掺双包层光纤的设计、制作及性能。通过铒镱掺杂浓度的对比实验以及制备工艺的改进,找到了合适的铒镱掺杂浓度比,提高了铒镱掺杂浓度,有效防止了预制棒芯部的凹陷,最终制作出铒镱掺杂浓度高(吸收系数≥2dB/m)(976nm)、内包层形状为D形的铒镱共掺双包层光纤。
2007, 37(3):262-265.
摘要:文中分析了纳米石墨作为烟幕干扰材料的吸波特性,在喷洒纳米石墨质量不同的情况下,利用烟幕箱测试了1.06μm和10.6μm两种波长激光透过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用滤膜称重法测量了纳米石墨烟幕在不同时间段的质量浓度,从而测得了纳米石墨对两种红外激光的平均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2791m2.g-1和1.0252m2.g-1,表明纳米石墨对红外激光具有显著的干扰效果。
2007, 37(3):266-267.
摘要:利用远红外激光发射器对雾油烟幕的干扰激光性能进行了外场测试,分析了添加石墨及超细铜粉后对干扰效果的影响,计算得到了烟幕消光系数,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葛成良; 范国滨; 黄志伟; 刘志强; 李正东; 吴剑涛; 万敏; 胡晓阳; 张卫; 梁正
2007, 37(3):268-270.
摘要:在对帧间差分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帧间差分算法的目标探测识别系统,提出了针对该算法的脉冲光干扰方法。在红外干扰光源条件下,针对帧间差分算法特点选择合适的干扰信号脉冲频率实现了对该算法的干扰。实验中,帧间差分算法选取的差频为5Hz,当干扰源的脉冲信号频率与帧间差分算法的差频相比拟(近似相等)时,相干光源和非相干光源实现了对帧间差分算法的干扰。
2007, 37(3):271-274.
摘要:讨论了一种制作球面和非球面轮廓光学微结构的新方法。此方法的关键步骤是(100)硅在KOH:H2O中的两步各向异性腐蚀。首先在硅衬底的掩膜上要开一组圆孔,圆孔的尺寸与最终的轮廓相对应。通过腐蚀,硅衬底上会出现一组凹球面状的微结构,具有一定轮廓特征的微结构可以由一组这样的凹球面微结构拼接而成。用这个方法可以简单高效地制作出很多用常规工艺难以加工的非球面、不规则的光学微结构。建立了描述此方法的模型,并进行了讨论分析。
石红春; 杨海; 赵永田; 霍承松; 鲁泥藕; 吕景波; 李玉录
2007, 37(3):275-277.
摘要:介绍了利用自制的合成反应炉制备长波红外消色差GeAsSe玻璃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影响材料透过率的氧吸收,影响折射指数均匀性及影响力学性能的组分不均、热应力、夹杂物(玻璃态、气泡和固体)等缺陷的产生和消除。
2007, 37(3):278-280.
摘要:经过参考辐射源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进行校正的红外图像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质量逐渐下降,出现类似细胞状和块状斑纹的现象,提出基于统计红外图像噪声均匀区域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
2007, 37(3):281-284.
摘要: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油井射孔质量检测当中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根据子弹发射情况来判断射孔状况的落后方法。对井下射孔图像进行特定预处理之后用判断圆周长、面积等信息的方法来对射孔数量进行检测;并且利用不同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几何特性建立快速、准确的射孔位置识别算法,对射孔各参数做出进一步判断。形成了一个基于VC++6.0平台,并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完整质量检测系统。模拟实验表明,该系统实时性好、所检测参数充分并且准确度较高,可以应用到射孔检测当中去。
2007, 37(3):285-287.
摘要:为解决红外系统图像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动态显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出了用DMA重组传输数据,用多线程技术动态显示图像的新方法。在介绍了以PC机和TMS320C6201 DSP信号处理板构成的实时红外系统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DMA重组传输数据的实现过程以及多线程技术动态显示图像的原理及程序实现。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实时性,系统可达到理想的实时动态显示效果。
2007, 37(3):288-291.
摘要:文章提出一种无信息丢失的图像处理方法,用以校正受到生物组织随机蠕动影响的光学相干层析(OCT)图像。文中首先利用相干增强各向异性扩散算法对原始OCT图像预处理增强层状结构,再利用顺序查找峰值的方法找出某层状结构及其周围层状结构的位置,进而利用异常点去除的方法对该层状结构进行校正,并以校正后得到的该层状结构位置作为基准校正图像。对眼底OCT图像去抖动的实验说明该方法能很好的去除OCT图像中的抖动,从而很好地辅助诊断。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