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7(4):295-299.
摘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大尺寸Nd:YAG,Nd:GGG,Yb:YAG晶体的发展概况,指出了我国优质大尺寸激光晶体研究进展及主要差距,展望了发展前景。
2007, 37(4):300-303.
摘要:各类空心光束都有其新颖独特的物理性质,这使得其在实现微观粒子的光学囚禁与四维操控以及冷原子的激光导引、漏斗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文章简要概述了常见的几类空心光束的性质、产生方法及其应用,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并就空心光束的未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2007, 37(4):304-307.
摘要:近来提出的在有正群速度色散的增益光纤中可以实现脉冲的自相似演化及传输的现象,给飞秒脉冲光纤放大器及激光器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脉冲自相似演化技术在光纤放大器及激光器中获得的脉冲能量比目前的水平高一、二个量级,且脉冲不会在高能量状态下分裂,脉冲经过去啁啾后可以得到飞秒超短脉冲,可以实现兆瓦量级的峰值功率。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此技术的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的实验研究及发展现状。
2007, 37(4):308-311.
摘要:鉴于目前导弹在精确打击目标时困难较大,文中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激光引信——激光自适应引信。首先论述了激光引信的组成,然后阐述该方案(性能指标、关键技术等),最后详细地讨论了其可行性。
2007, 37(4):312-313.
摘要:介绍了激光推进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重点分析了激光推进光源的选择。光纤激光器通过激光组束技术可达到10kW量级的输出功率,并且具有传统TEA脉冲CO2激光器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激光推进光源的理想选择。
2007, 37(4):314-317.
摘要:阐述了激光诱导离解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机理。基于Nd:YAG激光器和CCD器件多通道光栅光谱仪,建立了一套激光诱导离解光谱探测实验装置,针对激光脉冲能量,延迟探测时间,周围气体压强对LIBS探测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在较低脉冲能量下也可以获得原子光谱信号;适当调节延迟探测时间可以获得最佳的探测信噪比,某些样品几乎不辐射出强的背景连续谱,可以省去延迟探测;在5×10-5Pa的低压条件下仍然可以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原子光谱信号,但信号的强度与大气气压相比明显变小;通过对低压样品室中高纯度样品的探测分析获取标准原子谱线,与未知样品的原子谱线比较以消除系统识别误差,从而准确识别出未知样品中的组成元素。
2007, 37(4):318-321.
摘要:文章从热传导方程和速率方程出发,对单端泵浦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热效应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光纤径向和轴向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合理设计了光学元件的参数和采取了降低热效应的有效措施,在实验上获得621.6W的高功率激光连续输出,其光光斜效率为78.23%。
2007, 37(4):322-325.
摘要:针对LD阵列端面泵浦片状放大器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对增益介质Nd:YLF进行热特性研究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出了千瓦级泵浦功率,520μs脉冲宽度,重复频率状态下晶体瞬时三维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泵浦功率密度达到10kW/cm2量级时,介质可能发生热致断裂;增大强迫对流换热系数会减少温升,但端面处温度梯度增大,热应力可能增大。
丁磊,赵润昌,梁樾,董一方,贾伟,李明中,隋展,蒋东镔,唐晓东
2007, 37(4):326-328.
摘要:分析了高功率激光装置预放大系统内外各种自激振荡的来源,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各种自激振荡的抑制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成功解决了预放大系统内外的自激振荡问题,保障了系统的安全工作,提高了系统输出信噪比。
2007, 37(4):329-331.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SO)优化设计反向多波长泵浦光纤拉曼放大器(FRA)的方法。具体实施中应用PSO对6波长反向泵浦FRA的泵浦波长和泵浦功率共12个变量同时进行优化,然后依据泵浦光功率演变规律改进PSO算法,较好地克服了PSO优化精度低的缺点,最后得到了增益带宽100nm,增益波动小于0.6dB的优化结果,这为优化设计超宽带光纤拉曼放大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2007, 37(4):332-334.
摘要:文章对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原理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了弹用红外成像系统的主要特点,并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凝视焦平面器件的小型化弹用红外成像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其开发模式有助于缩短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开发周期,降低前期开发成本。最后对红外成像制导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讨论。
2007, 37(4):335-337.
摘要:讨论了电热膜在自然环境下的热红外特征,分析不同热性质材料对电热膜温度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方法求解热平衡方程证实:低的短波吸收系数有利于减小电热膜与真目标在白天的温度差异,而低辐射系数有利于减小夜间温度差异。不过,即使使用同时具有低短波吸收系数和低红外辐射系数的材料,电热膜也不能满足所有时段与真目标有近似的热特征,必须在温度低的时段对电热膜加热。
2007, 37(4):338-340.
摘要: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锚杆与围岩加载变化破坏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锚杆试块红外辐射温度随着荷载增加,呈现整体均匀升温变化;试块布置锚杆后其承载能力增加,红外辐射温升也明显升高,应力峰值后,在锚杆周围形成一个由不同等温线组成的区域,由内向外,温度逐步降低,锚杆周围红外温度场与应力场,在形状和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似性,红外热像高温区和低温区分别对应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
2007, 37(4):341-343.
摘要:根据红外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推导了相对温差影响因素的计算公式;分析了环境温度、物体表面发射率和红外热像仪工作波段对相对温差的影响,得出了环境温度对相对温差影响较小,设备表面发射率对相对温差有一定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使用长波热像仪测温对相对温差影响较小的结论。
2007, 37(4):344-347.
摘要:根据焊缝内部缺陷对内部热量扩散的影响,向焊缝局部表面注入热流,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表面温度场分布,分析纵裂纹缺陷引起的表面温度场异常分布。不同长度、宽度及深度的裂纹,距加热面不同距离引起的表面温度场异常分布情况不同。文章重点研究了表面热特征与裂纹缺陷尺寸,缺陷位置及注入的热流密度的定量关系。本文工作可为实施红外无损检测提供方法,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007, 37(4):348-350.
摘要:光纤光栅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及光纤光学等领域内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文中介绍了光纤的增敏方法及常用的光纤光栅制作方法,分析了各种光纤光栅制作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实验成功制作了反射率达到99.96%的单模光纤光栅。
2007, 37(4):351-354.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孤子初始载波频移抑制孤子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孤子串最外层的两个孤子受相互作用影响最大,提出将孤子串中最外层的两个孤子进行初始的频率移动,较好地抑制了孤子相互作用。分析了频移量对传输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具体的系统,存在最佳频移量。
2007, 37(4):355-358.
摘要:文中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补偿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常规光子晶体光纤(PCF)的基础上,变化了第二环的空气孔,增加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参量变化的自由度。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新型光子晶体光纤包层结构参量与其色散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优化得出低至-924.6ps/nm/km的色散值,这在常规色散补偿光纤(DCF)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针对常规单模光纤色散特性,设计出合适κ值的色散补偿光子晶体光纤,色散值为-519.3ps/km/nm,补偿能力远大于常规色散补偿光纤。
2007, 37(4):359-361.
摘要:实延时是相控阵天线波束合成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随着带宽和阵列单元数目的增加,光学实延时技术的采用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介绍了受激光子回波的物理现象,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说明了光实延时的产生方法。
2007, 37(4):362-365.
摘要:通过对设计出的一维掺杂光子晶体的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得出了TM波和TE波缺陷模随入射角变化的特征以及TM波缺陷模随杂质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为:TM波的缺陷模透射峰在入射角为0~π/2范围内均存在,而TE波的缺陷模透射峰只在入射角为0~0.65rad范围内存在;在一定波长范围内TM波缺陷模的波长随杂质光学厚度近似呈线性变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滤波通道波长的可调范围达290nm、滤波通道半高宽的可调范围在1.5~3nm、滤波通道的透射峰值大于0.98的可调谐一维光子晶体偏振通带滤波器。
2007, 37(4):366-369.
摘要:在分析两栖装甲车辆的毫米波、红外暴露特征和常见的干扰技术,以及人工水雾干扰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原理的基础上,运用Mie散射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对人工水雾干扰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单位喷水量条件下,水雾滴径的最佳尺寸,最后模拟计算了人工水雾对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的干扰性能。
2007, 37(4):370-372.
摘要: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技术、时间控厚方式制备波长532nm绿光激光器用倍频波长分离膜。针对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半波孔现象,在简单分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厚度优化方式调整膜层厚度,从而制备出无半波孔的高品质倍频波长分离膜。为时间监控制备非规整膜系的厚度修正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2007, 37(4):373-376.
摘要:在空对地红外/可见光两路图像目标跟踪中,基于简单的二维最小绝对差累加和相关算法(MAD)加以改进,对输入图像预处理,用中值滤波和梯度变换消除噪声影响;同时利用模板刷新、相关后处理等算法,在高复杂背景下实现实时数字图像信号处理和视频图像的目标跟踪,达到稳定的、准确的跟踪效果。
2007, 37(4):377-380.
摘要:介绍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表盘识别系统的组成及其识别过程,针对表盘面与镜头面不平行问题,设计了一种景深校平函数,并利用第二最近法则解决了指针误判问题。只要对系统参数稍作修改即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仪表。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2007, 37(4):381-383.
摘要:图像兴趣点检测方法是许多计算机视觉应用中的基础技术。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局部熵的图像兴趣点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稳健地检测兴趣点,并且具有旋转和尺度不变特性。
2007, 37(4):384-385.
摘要:文中根据红外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的红外图像伪彩色增强的新算法。该算法通过对红外图像灰度数据的统计学习,产生初始聚类中心,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灰度进行聚类,并根据伪彩色编码的节点对聚类结果分段实现伪彩色的自适应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增强红外图像的细节信息和层次感,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
2007, 37(4):386-388.
摘要:介绍了基于Arnold置乱变换和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首先对秘密图像进行Arnold置乱变换,形成秘密信息,然后对载体图像进行DCT变换,秘密信息通过量化处理嵌入到DCT域中。从试验结果来看,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息隐藏的鲁棒性要求。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