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7(6):493-497.
摘要:文中介绍了飞秒激光与透明介质材料相互作用的多种机理和理论,重点综述了飞秒激光在制作波导、光栅及光存储结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07, 37(6):498-502.
摘要:文中综述了各类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工作。
2007, 37(6):503-505.
摘要:文中主要对量子成像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主要介绍经典光和纠缠光的区别与关系,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量子成像技术的优越性。最后指出它的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
2007, 37(6):506-507.
摘要:用国产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泵浦Nd∶YVO4晶体,在室温下获得914nm激光连续输出,用I类临界位相匹配BIBO腔内倍频获得457nm蓝光激光输出,当注入泵浦功率为1.4W时,蓝光最大输出为48mW,光光转化效率为3.4%,功率稳定度24h内优于±2.8%。
2007, 37(6):508-509.
摘要:基于逆变理论设计研制了全IGBT充放电、闪光灯泵浦的Nd:YAG激光器的电源系统,实现了1319nm波长的激光运转,系统工作稳定。还进行了二倍频实验,测量了660nm的红光输出特性。
2007, 37(6):510-512.
摘要:文中首先从半导体激光器阵列的发光特性出发,采用阶梯镜对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光束进行整形,最后得到一个纤芯为400μm,数值孔径为0.22的单光纤耦合模块,输出功率为33.7W,耦合效率为84.2%。
2007, 37(6):513-516.
摘要:系统利用红外传感器光/电转换特性,采用单片机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器处理车流信号,红外接收器接收来自发射器的红外信号,经解调后输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与CAN总线控制器构成 CAN总线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系统采用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CAN总线技术等设计实现,给出了系统总体方案、部分软硬件设计。系统可应用于工业控制、食品加工、科学研究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7, 37(6):517-519.
摘要:建立了基于双波段对比度观测的被动测距算法。应用瞬时视场概念结合美国海军红外辐射传输模型描述大气透过率造成的衰减,在3.4~5μm,8~12μm波段上得到了目标对比度与探测距离的关系式。分析表明在相邻两个探测距离上可得到4个形如lnx+bx+c=0的超越方程。通过求解该超越方程组,即可获得相应的目标距离。最后,给出了本文算法的理论误差曲线,分析表明该测距误差小于对比度的测量误差,适用于工作在海域的对比度受限系统对点目标的距离估计。
2007, 37(6):520-523.
摘要:针对红外场景仿真中使用热力学方法对物体温度场建模的不足,将BP神经网络应用到场景中物体的红外温度场建模中,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通过对场景中物体的表观温度进行多次测量,得到训练样本集合。然后训练神经网络,建立由车辆和路面组成的场景的温度场模型,并根据设定的气象条件分别对白天和夜晚场景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此模型能够根据所设定的气象条件较准确地实时仿真场景的红外图像。
2007, 37(6):524-526.
摘要:提出了半导体湿法腐蚀中溶液热分布及其变化特性的红外热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湿法腐蚀中伴随着热量的生成与腐蚀液的热对流,利用红外热像分布图可以有效地显示该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半导体腐蚀过程中,化学热以半导体材料为中心,向四周梯度状对流;向上的热对流速率明显大于水平的热对流速率;红外热像仪可以实时纪录热对流过程,并获得任意时刻、任意小区域的热流情况,使得对湿法腐蚀过程中热对流特性的分析和理解更加直观。该方法的引入对半导体腐蚀过程中温度精确控制、腐蚀性能提高有重要的价值。
2007, 37(6):527-529.
摘要:介绍了一种利用红外热像仪获取金属覆层下表面微小通道分布及通塞信息的方法——冷热交替喷流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将冷热水以脉冲形式交替通入金属覆层下通道,大幅提升通道与试件其他部位的温差,通过热像仪将该温差信息转化为红外图像,进而表征出通道的分布及通塞等相关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用冷、热水交替可有效提高通道温差,热水通入通道实现金属试件的整体加热,再由冷水快速降低通道温度,进而提高热辐射图像对比度;通过热辐射图像对比发现,特定采集方式明显优于连续采集方式,特定采集方式中图像质量与热像仪开始采集图像的时刻紧密相关。该
2007, 37(6):530-533.
摘要:红外焦平面阵列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基于 MSP430单片机和FPGA硬件平台的驱动电路设计新思路,着重解决了如何在满足驱动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直流偏置电压精度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方法。
2007, 37(6):534-536.
摘要:文中通过把环形光阑函数展开为复高斯函数的方法,推导出了高阶贝塞尔-高斯光束通过环形光阑的传输近似解析公式,并对高阶贝塞尔-高斯光束通过圆环形硬边光阑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内外半径下的光阑对输出光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衍射特性与光阑宽度、光阑内径等因素有关,当光阑内径和光阑宽度取值适中时,会出现衍射光强相等的两个峰。
2007, 37(6):537-540.
摘要: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模拟了光束经圆形孔径和不同齿形光阑的远场衍射分布,并与经圆孔硬边光阑的衍射作了比较。另外,讨论了齿形光阑的参数对光束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齿形光阑能有效抑制光强的高频衍射,并降低横向光强分布的不均匀性。
2007, 37(6):541-542.
摘要:文章论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障壁技术。实验证明,采用障壁技术可有效地防止微短路、漏电流和交叉效应,是一种有效的阴极分离措施且可达到高分辨率(几十微米),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矩阵显示。
2007, 37(6):543-545.
摘要:引入复折射率并利用特征矩阵法,研究了光子晶体的吸收对光子晶体能带的影响。得出:在反射波中,禁带的反射率随消光系数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当消光系数增加到0.05时,已经不存在明显的能带。在透射波中,随着消光系数的增加,禁带宽度逐渐扩大,禁带边缘逐渐模糊,当消光系数增加到0.02时,已经不存在明显的能带。
2007, 37(6):546-547.
摘要:在不考虑探测器非均匀性影响的情况下,本文分析了传统四象限测角算法和另外几种算法在计算入射光的俯仰角和偏转角时的性能,还比较了在整个平面内各个算法得到的俯仰角的误差曲面。从比较中看出,采用曲线拟和的方法,硬件实现简单,测角精度也比较高。
2007, 37(6):548-551.
摘要:文章采用真空磁过滤电弧离子镀法在单晶Si(100)基片上成功制备了氮化铝(AlN)薄膜,并利用椭偏法对AlN膜进行了研究。根据沉积方法的特点,建立合适的膜系进行拟合,得到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和几何厚度;分析薄膜与基片之间的附着方式为简单附着,以及引起薄膜材料比块体材料折射率偏小的原因为:薄膜中含有空隙,Al/N不符合化学剂量比,薄膜表面形成了Al2O3钝化层。
2007, 37(6):552-554.
摘要:利用傅里叶变换和耦合模理论得到了取样布拉格光纤光栅的谐振方程,确定了其多谐振峰的位置。这一方程与光栅的周期和取样周期有关,它们共同确定了各反射峰的中心波长,与取样时的占空比、光栅长度和耦合系数没有关系。将谐振方程确定的谐振峰位置和传输矩阵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是一致的。利用谐振方程可以方便地得到取样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反射峰间隔。本文的结论对研究、设计和制作取样布拉格光纤光栅具有参考意义。
2007, 37(6):555-557.
摘要:根据基于光楔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解调系统的结构,分析了解调系统的解调原理,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得出当光楔厚度与法-珀传感器腔长相等时,其输出光强最大。通过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说明基于光楔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解调系统在原理上是正确的。
2007, 37(6):558-560.
摘要:提出了动态红外隐身技术的一种实现方案。综合考虑地面目标和地表环境的热红外特征,分析了目标动态红外隐身的基本理论,并利用调温器件阵列实现目标的动态红外隐身,最后给出动态红外隐身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2007, 37(6):561-563.
摘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对图像进行浮雕处理,然后通过闭运算消除不相关的细节,并用阈值法将图像二值化,最后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鉴伪。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100%的识别率。
2007, 37(6):564-566.
摘要:结合光电成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针对传统的准直测量中存在的低效率、低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动态高精度测量方案;同时结合测量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灰度平均值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法、基于重心法的光斑中心检测法、基于圆拟合的定标圆检测法等一套高效、高精度的图像处理和测量算法,并且在实际的测量系统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07, 37(6):567-570.
摘要:椭圆配准作为图像配准中的一类,是目标识别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工程实现中有很大的困难。通过研究利用目标的椭圆表示形式,结合常用的目标矩形表示形式,可以获取矩形与其内切椭圆的4个切点及中心点作为椭圆配准的5个控制点,利用仿射变换完成椭圆图像的配准。该方法在实测车标图像的归一化处理中效果很好。
2007, 37(6):571-574.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图像增强融合算法,算法将输入图像分解为反映图像平均照度特征的低频分量和反映图像对比度特征的高频分量图像,基于局部灰度方差增强因子和非线性投影变换因子进行自适应图像增强处理,基于局部能量、局部归一化互相关融合测度和加权融合算子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重构,得到融合图像。有效地将输入图像细节特征传递组合到融合图像中。
2007, 37(6):575-578.
摘要:在对二值圆形图像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自动提取图像中圆形目标的理论,提出了圆的两个重要参数:圆上像素数与半径比值参数,以及理想半径与圆上像素到圆心(实际半径)差值参数。首先对图像进行降噪和边缘提取,然后利用这两个重要参数,在二值边缘图像中非常快速、有效地提取出圆形目标,并输出其半径和圆心坐标参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较高精度、较快速度地在大面积图像中识别圆形目标。
2007, 37(6):579-582.
摘要:针对红外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红外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综合应用模糊熵、遗传算法和数学形态学等技术,从算法流程上对传统的分割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算法能快速准确地实现红外图像分割,鲁棒性好,自适应性强,能够针对不同的复杂地面背景,给出较为理想的分割效果:克服了传统分割算法的过分割和欠分割问题。
2007, 37(6):583-586.
摘要: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进化策略求解分割阈值的方法,并在方法中引入了部分个体的交叉和个体的年龄参数,以进一步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从而改善了整个方法的计算效率。对使用最大类间的方差准则和最大熵准则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找到较优的分割阈值,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图像的分割。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