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7(8):699-701.
摘要:InAs/GaSbⅡ型超晶格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做成的探测器工作波长可覆盖3~30μm,文中阐明了Ⅱ型超晶格探测器的工作机理,并综述了目前国外利用InAs/GaSbⅡ型超晶格能带结构的特殊性广泛开展对其材料和器件研究的新进展。
2007, 37(8):702-704.
摘要:利弗莫尔实验室在美国能源部的支持下继续从事固体热容激光器的研究,在2006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输出能量达到67kW,光束质量优于2倍衍射极限,并已开始着手研制100kW级移动演示系统。
2007, 37(8):705-708.
摘要:简要阐述激光损伤的类型和机理,重点分析国内外激光安全标准、激光防护器材、激光损伤防治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2007, 37(8):709-711.
摘要:光纤激光组束系统的最大阵列宽度决定着可参与组束的光纤激光器个数,从而制约着组束激光的输出功率。通过对组束系统耦合效率的分析,光斑半径应不超过100μm,透镜焦距不超过20cm。在此条件下,组束系统的最大阵列宽度约为0.6cm。
2007, 37(8):712-714.
摘要: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316L合金涂层,分析了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测试了激光熔覆层的微观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区显微组织为细小树枝状结晶组织,熔覆区微观组织均匀致密以及存在着硬质点弥散分布,使得表面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大幅度提高。熔覆层中残余应力一般是拉应力,随着熔覆层厚度的增加,应力回落并逐渐稳定下来,且基体残余应力较熔覆层小。
2007, 37(8):715-716.
摘要:对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在海上特定条件下APT系统中如何精确瞄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关键技术包括:系统功率预算、瞄准误差、探测器选择等,并给出了APT瞄准系统理论设计的参数。
王建军,杨涛,姜东升,韩隆,梁兴波,赵书云,苑利钢,邹跃,张驰
2007, 37(8):717-718.
摘要:采用国产激光二极管泵浦Nd:YAG晶体,双聚光腔串联,对称直通腔型结构,在LD总泵浦功率1220W时,实现1319nm连续激光输出192W。采用声光调Q,10kHz下,获得调Q输出平均功率155W,脉冲宽度205ns,光-光转换效率达15.7%。
2007, 37(8):719-721.
摘要:用国产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抽运Nd:GdVO4晶体,在室温下获得912nm激光连续输出,用I类临界位相匹配LBO内腔倍频获得456nm深蓝光激光输出,当注入抽运功率为 1.8W时,深蓝光最大输出为53mW,光-光转化效率为2.9%,功率稳定度24h内优于±2.3%。
2007, 37(8):722-724.
摘要:对脉冲氙灯泵浦的调Q-锁模Nd∶YAG固体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比较和分析了声光主动锁模、Cr4+∶YAG晶体被动调Q-锁模以及这两种机制联合锁模情况下Nd∶YAG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在Cr4+∶YAG晶体被动调Q-锁模时得到了深度80%以上的锁模输出,但是锁模不完全,且波形和能量稳定性低,脉宽为1.9~3.6ns。而主被动联合锁模克服了这一缺点,可获得幅值和能量抖动小于±5%、锁模深度100%、脉宽小于650ps、能量近300mJ的超短脉冲输出。
2007, 37(8):725-727.
摘要:介绍了Cr4+:YAG晶体的结构和光谱特性,同时对Cr4+∶YAG晶体的热透镜效应和热焦距进行了理论研究,进一步对Cr4+∶YAG激光器的谐振腔进行了设计,可供以后的实验研究参考。
2007, 37(8):728-730.
摘要:对脉冲泵浦的温度可调准相位匹配(QPM)光学参量振荡器(OPO)进行了研究。LD泵浦的声光调Q Nd∶YAG激光器输出的1064nm脉冲激光做泵浦源,极化周期为30.7μm的单周期PPLN做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参量晶体,通过控制参量晶体的温度可以得到信号光的波长调谐输出。在LD电流17A得到信号光的平均功率最大为230mW,转化效率达13%。
2007, 37(8):731-734.
摘要:根据二极管泵浦光强分布特性,考虑固体激光材料物性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建立了二极管侧面泵浦固体激光介质内热源分布的数值模型,从热传导方程入手,针对三角均布侧泵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了激光棒内瞬态温升过程以及稳态温度分布情况。讨论了泵浦及冷却参数对瞬态温升过程及激光棒内温度梯度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为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07, 37(8):735-737.
摘要:采用电子清纱器清除纱疵,对于纺织厂提高布面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国内清纱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项改进红外检测纱疵的光电式清纱器的技术措施。
2007, 37(8):738-740.
摘要:利用氢等离子体对阳极氧化层和ZnS钝化的碲镉汞光导型探测器进行了氢化处理,发现对于阳极氧化层钝化的器件,氢化处理后性能衰退,表现在信号的降低和噪声的增加,从表面形貌的观察,发现原来呈蓝色的阳极氧化层在氢化处理后几乎完全消失,从光谱响应上表现为短波方向的响应下降,认为由于氢化过程中介质层的消失使得氢离子直接轰击碲镉汞表面,造成少子表面复合速度增加。对ZnS钝化的器件氢化处理后性能改善,表现为信号的提高和噪声的下降,从光谱响应上表现为短波方向的响应抬高,从表面形貌观察发现ZnS的颜色略有变化,台阶仪测试表明氢
2007, 37(8):741-743.
摘要:正常工作模式下的单通道320×240凝视型器件帧周期较长,给红外焦平面器件光谱测试带来新的问题。文中利用320×240读出电路的开窗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实现了凝视型320×240器件的光谱测试,并为今后更大规模阵列的测试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2007, 37(8):744-746.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CD22402电视同步信号产生器和DAC8308的弹用焦平面图像显示电路的设计。首先研究了原理和设计要求,然后对各部分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介绍了电路的调试。实验结果表明:能完成把经过校准后的数字图像灰度数据和图像处理中形成的信号转换成模拟视频信号,并将系统时序转换成电视时序功能。
2007, 37(8):747-749.
摘要:文中研究了红外半导体下转换机理,给出了红外转换系统试验原理图,对红外转换屏的温度特性和响应时间特性及不同温度下的光谱辐射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表明:当激光器功率一定时,半导体屏有一个最佳工作温度点;半导体屏的响应时间小于100μs;输出光谱覆盖的范围是3~14μm。
2007, 37(8):750-752.
摘要:喷射式J-T制冷器的流量比研究 通过对喷射式J-T制冷器的热力分析,推导出了制冷器预冷级与制冷级的流量比的理论最小值,可为此类制冷器的设计提供参考。用实例说明了制冷器流量比在制冷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007, 37(8):753-755.
摘要:红外焦平面器件的非均匀性已经成为制约红外成像质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凝视型和扫描型FPA器件成像特点的分析,综合几种校正技术,认为两点法是目前最实用的处理方法。本文从探测器数据采集、校正处理以及应用出发,搭建了实用的FPA非均匀性校正系统,实验证明该系统满足了实际应用要求。
2007, 37(8):756-758.
摘要:本文设计了焦距50mm,波段为8~12μm,F数达0.8,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分别设计了四片全折射式和三片折衍混合式两种镜头。从两个镜头来看,折衍混合式不仅在体积上小于全折射系统,同时在成像质量和色差上(从10.1μm降至0.8μm)也优于全折射系统。
2007, 37(8):759-761.
摘要:本文是关于蓝光光学头的核心元件——非球面物镜的设计讨论。文中论述了非球面物镜的设计理论、初始结构参数的确定以及如何利用zemax仿真;并介绍了光学头用非球面物镜的评价参数。设计的物镜在有视场角的情况下仍然很好的符合使用要求。
2007, 37(8):762-764.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硫化锌衬底上制备了氧化铪薄膜,并对氧化铪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铪薄膜结构为单斜相,膜层致密,在8~12μm波段对硫化锌衬底的透过率没有明显影响,硬度显著高于衬底的硬度,且与衬底结合良好,适合用作硫化锌的红外保护膜。
2007, 37(8):765-768.
摘要:分析了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及光谱响应度的测试原理,基于LabVIEW图形化软件,研制了一套0.2~1.1μm的光电探测器绝对光谱响应度测试装置。本系统采用单光路小光点标准替代法进行测量,系统组成灵活并可扩展,配合自行研制的驱动电路和采样保持电路,可以满足不同器件的需要。采用本系统对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多种集成光电探测器的绝对光谱响应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2007, 37(8):769-772.
摘要:文章通过对天然翡翠和漂白充填处理翡翠的共焦显微拉曼光谱(514nm)测定,得到表征翡翠硬玉结构的拉曼位移为1036cm-1,696cm-1和374cm-1,显微放大能观察到翡翠经酸洗产生的裂纹及其充填的有机物,经红外光谱的测定证实该充填物为环氧树脂,且表征环氧树脂的拉曼峰为777cm-1,1123cm-1,1611cm-1,2930cm-1和3065cm-1;通过相同测试条件下,并在极短的积分时间内对天然翡翠的绿色、白色部位和染绿色翡翠进行拉曼光谱(785nm)测定,并结合绿色翡翠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
2007, 37(8):773-776.
摘要:利用分步傅里叶方法数值解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组,研究了孤子脉冲和高斯脉冲在随机双折射光纤中的传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脉冲的入射功率大于一定阈值时,两偏振分量能相互捕捉并以相同速度传输。这种现象就是俘获效应,它能有效地抑制偏振模色散。
2007, 37(8):777-779.
摘要:以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组作为理论模型,利用分步傅里叶变换方法数值计算了偏振复用孤子在光纤中的演化,研究了初始能量对正交偏振孤子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相邻孤子的初始能量有助于增强孤子间的俘获效应;然而,如果仅增加其中一个孤子的能量,孤子间的俘获效应反而会减弱,并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2007, 37(8):780-783.
摘要:针对强光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弱小目标的特点,提出基于Sigmoid函数的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能扩展图像中像素较多的灰度,压缩像素较少的噪声。针对传统的Cordic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流水线乘积(LTPM)的算法实现指数运算,运用该算法,在FPGA中很好地实现了本文提出的增强算法。
2007, 37(8):784-787.
摘要:复杂背景下红外目标的检测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算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非独立同分布情况下的目标运动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建立了GLR和GALR两个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检测算法性能的两个主要参数——虚警概率和平均检测延时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最后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环境下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07, 37(8):788-791.
摘要:针对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自适应融合规则。其思路是对小波变换分解后的高频子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对边缘点的融合采用绝对值取大并一致性检验的方法,而对非边缘点的融合采用基于区域方差的融合规则;对低频子图像的融合采用任一原始图像的低频成分。和其他7种融合规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融合规则即保留了可见光图像的边缘信息,又融合了红外图像的高灰度值信息,而且目标和背景的对比度变得更好。An adaptive fusion rule based on edge detection i
2007, 37(8):792-794.
摘要:阐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优点。通过对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进行融合的实验比较表明,以图像的边缘特征为融合准则的融合效果更好。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场景监控的应用领域。它突出了目标的边缘,从而使观察者更容易发现和识别目标。
2007, 37(8):795-798.
摘要:文章研究了数学形态滤波在红外图像去除噪声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发现单一尺度的形态滤波器输出存在统计偏倚,表现在输出红外图像上有正(负)脉冲残留。提出基于多尺度结构元素的形态滤波方法,使得形态滤波器统计偏倚得到改善,输出图像无残留脉冲。用绝对均方误差方法对提出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8511信箱《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邮编:100015 传真:010-84321139
电话:010-84321137 84321138 E-mail:paper@laser-infrared.com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 ® 2025 版权所有